教学论坛:过秦论第3课时
(2019-06-18 16:45:29)
标签:
古诗文教学教材编者意图 |
分类: 教学论坛 |
第3课时:过秦论
班级:
【学习目标】
1、梳理文中“叙”与“议”的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层。
2、反复诵读,感知气势恢弘的文风;分析主要论证手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知气势恢弘的文风;分析主要论证手法并尝试运用
【学法指导】
1、诵读指导:读准字音,关注结构相同的句子,读出节奏和气势。
2、分析文风:可从句式、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考虑。
【预习案】
(一)整体感知
1.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2.文章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中哪里是写“攻”的,哪里是写“守”的?“攻”“守”时期秦朝分别采取哪些政策?
3、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探究案】
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价《过秦论》,说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自古以来,历代评家都盛赞《过秦论》为古今第一篇“气盛”文章。请分析文章的“气盛”是如何体现的?
【检测案】
论证“拥抱生命”这个话题 ,请你运用恰当的方法让文章更有气势。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一)整体感知
1.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
第二部分:(5)分析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第一层:叙述秦王朝的兴起。
第二层:叙述秦王朝的灭亡。
2.文章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中哪里是写“攻”的,哪里是写“守”的?的。“攻”的时期秦国是怎么做的?“守”的时期秦朝又是怎么做的?
攻: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
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人和:君臣固守
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等的优势。
几代秦王沿袭政策。
守:
1、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灭作对比,从而水到渠成得出论点。
【探究案】
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价《过秦论》,说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自古以来,历代评家都盛赞《过秦论》为古今第一篇“气盛”文章。
【答案】
(1)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排比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对偶句,来加强气势。
(2)语言特点: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气势充沛。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3)表达方式:用叙事论证论点。文章用了1000多字的篇幅概括从秦开国到秦亡国的100多年的历史,先叙述秦孝公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的“强”,接着写始皇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后的“亡”:由攻而守,由盛而衰,由兴而亡,身死入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自然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叙事中没有议论,却处处隐含着谴责。这就是《过秦论》在表达方式上的高妙之处,一气叙来,势如破竹,让人击节。
(4)对比反衬:一是将九国与秦国对比,以九国的兵精将良但人心不齐(“逡巡不敢进”),反衬秦国力量之强与取胜之易;二是将秦与陈涉对比,突出秦朝灭亡之易之速,以论证秦的不施“仁义”;三是让秦自身的兴与亡进行对比,(发展之时与统一之后内外政策的对比,攻取天下成功与守卫天下失败的对比),说明“仁义”与“攻守之势”的关系;四是将六国与陈涉对比,突出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反衬陈涉灭秦之易。看过这四番对比,自然地突出作者要强调的“仁义不施”。读者自然感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来有淋漓尽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