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2018年陕西语文高考试题分析及答案
(2018-06-10 13:46:09)
标签:
高陵区首届名师工作室2018高考语文贺利萍特级教师工作室 |
分类: 资源共享 |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阅读详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答案】A
【解析】
A项中“由于”一词,表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是“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的原因,在原文中的对位信息是文章第一段“在大数据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对这一对位信息压缩提炼,不难看出A项表述其内容及逻辑关系均是符合原文信息的。
B项“……所以……是因为……”表明这一选项前后两个部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前半句是结果,后半句是原因。纵观全文,B项的对位信息是在全文最后一段。“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一句表明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真实原因,由此可以判断B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C项中我们应该关注“都是”这一词。也就是说选项中将“被遗忘权”和“隐私权”提出的意义视为相同,但从原文第二段可以看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表明“被遗忘权”的提出本意并不是“对抗大数据”,而是调节与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因此C项是曲解文意的。
D项我们应该关注“……要……就要……”表示条件关系的这一组关联词。其对位信息是全文最后两句话“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可见,原文认为要对抗的是不客观中立且有特定目的数字化记忆霸权。同时,原文也说到了抵抗这种霸权的方式应是“适度的、合理的遗忘”,而非“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可见,D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清楚文章的行文脉络,分清楚观点与论据,辨析不同性质的论据材料,判断文中出现的论证方法。
就本文而言。开篇提出了“被遗忘权”这一概念,并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数字化记忆霸权这一背景下,解释“被遗忘权”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也就是说第一段落脚点还是落在了“数字化记忆”上。
第二段从正面提出“被遗忘权”不同于“隐私权”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其意义主动消解“数字化霸权”带来的威胁。
第三段从论述了“被遗忘权”对于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调节与修复的伦理的意义。采用了反向假设法论证了“被遗忘权”的缺失会给个人及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恶果。
最后一段,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加速了“数字化霸权”的形成,讨论了其危害,重申了“被遗忘权”的作用和意义。
简单来看,本文依然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行文模式,清晰地展现了“被遗忘权在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这一论断。
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D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文章的种种论证皆为猜测,并非客观事实。这一论断与A项“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是矛盾的,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A项与D项必然是一对一错的。经过我们对全文的分析来看,作者立足的是已经呈现的客观事实,比如最后一段开篇有一句话“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这句话中的“我们的认同问题”含混不清,文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答案】 B
【解析】A项前半句对位信息是最后一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符合原文意思,正确。后半句对位信息在第二段后半部分““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同样符合原文意思,正确。可以断定A是正确的。
B项的对位信息在第三段“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如果我们把B项句子的主干压缩出来,就会得到“遗忘是机制,是基础”我们再来看看原文,“遗忘是机制”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我们再来审视一番B项的后半句,从原文来看是遗忘“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也就是说想象未来的基础是“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的基础“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这些都是遗忘带来的,而非遗忘本身。所以B项是错误的。
C项的对位信息在全文的最后一段,前半句对应原文“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可以直接判断其表述是正确的。C项的后半部分对应“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可见,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毫无隐私可言,且也会在“特定目的”之下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所以,C项是正确的。
D项对位信息在全文最后一段,具体而言是“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这一句话。不难判断D项是正确的。
作者:西安高级中学孙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