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师教学:李烈《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

标签:
第十批特级教师后备培跟着校长做名师教学 |
分类: 工作室-跟着名师 |
李烈《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
http://s15/mw690/003wt9mygy71qbv99Kuae&690
来自:http://dhdssx.edudh.net/show.asp?id=2971
一、基础练习:口算
(看见校长来到自己班讲课,同学们兴奋不已。)
师:你们的面部表情告诉我,你们特别高兴。我很感动,也很高兴。现在我想说的是,咱们要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可不是你们坐在那里听我讲。咱们实验二小学生的特点绝对不只是带着耳朵、眼睛来的,咱们更重要的是带着脑子和嘴,所以今天咱们一起讨论,好不好?希望这节课你们所说的话要比我说的话多,如果你们让我说的话多了,那你们可就太吃亏了。每个人都要争取发言的机会好吗?
(学生们劲头十足,齐声说:“好!”)
师:口算,大家应该没有问题吧,看谁反应快。咱们一起看这里。(投影)
生: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是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算完以后要琢磨。
生:下面数是上面数的10倍。
师:好!继续。
生:34×2=68 34×20=680
41×5=205 41×50=2050
15×2=30 15×10=300
(稍后有学生纠正:15×10=150)
师:啊——
(更多的学生醒悟过来了。)
师:这两个算式有前面的关系吗?
生:没有了。
师:(微笑着)是不是受前面的题影响了?其实发生变化了。是你出题还是我出题呀?可要真审题呀!(学生一下子笑了起来)请继续。
生:27×3=81
27×20=540
36×3=108
36×30=1080
师:刚才我们说15×2和15×10没有上面的关系和15×12有关系吗? 那你看看,这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小声地说说。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头碰头,有序发言,轻声入耳。)
二、研讨探究:算法
师:看看这个图(投影教材上的书架图),包含有哪些信息?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提出一个问题?
生:每层可放书14本,共有12层,150本书能放下吗?
师:他的问题是“能不能放得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想怎样解答?
生:用估算的方法。(学生上台指着图片)把14看成15,把12看成10,用15乘10等于150。
师:大概估算了一下,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他估算得很快!不过,这样估算只能说大概行,差不多行,可能行。我要问:到底行不行呢?
生:不一定。
师:可能有点含糊,要想准确地回答就要准确的计算。那你们想怎么算?
生:我会算出14×12,结果和150作比较。
师:要计算12×14出现问题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咱们还没有认认真真、正正经经地学过、研究过。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谁会做?
(很多同学举手:“我会!”)
师:你们不仅要会乘,还要把道理说清楚,会吗?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先独立思考。
(学生动脑思考,动笔演练。大约2分钟。)
师:小组之间,大家互相当小老师,看能不能给对方讲懂,开始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大约交流讨论5分钟后,老师轻轻地拍手,示意结束讨论。)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学习习惯特别好,这样大家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学习效率一定高。哪个小组有了1种方法?
(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有2种方法的举手?
(部分同学举手。)
师:有3种方法的举手。
(部分同学举手。)
师:4种?5种?6种?7种?10种?
生:差不多有10种。
师:我可没想到这么多,我只想到了3种,后面的几种我要好好学学。(环视一周)哪个小组来说第一种方法?你们来。(坐到学生座位上,看着学生们讲。)
生1:(小组4人一起上讲台)我们的方法是,比如说14×12…
生2和3:(一生板书、一生解说)列竖式,二四得八,一二得二,一四得四,一一得一,再把两个数加起来,等于168。
生4:谁来给我们评价?
生:我觉得你们的方法有点不太清楚,我再给大家解释一遍。
师:我建议——你觉得哪个地方他们讲得还不够清楚,你就问他们哪个问题,让他们解释,考考他们。
生:为什么把48、120这两个数加起来?
生l:因为它们分别用4×12和1×12。
(很多学生齐声反对说:“是10×12。”)
生l:所以要把两个数的和加起来,才是它们的总和。
生:再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把2写在十位上?
生2:因为是10×12,所以把得到的2写在十位上。
生:(佩服又很满意地)谢谢。
师:(鼓掌)我这个掌声是给谁鼓的?
(学生示意是给那位提问的学生。)
师:我为什么给她鼓掌呢?她问了两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水平。下面的掌声给台上的同学们,发言很精彩。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我想请哪位同学重复一遍。干吗把这两部分(用手示意48、120)加起来?
生:两个数的和。
师:48是怎么来的?
生:4个12。
师:120是怎么来的?
生:10个12。
师:这个1在百位,这个2在十位,虽然写“12",但它表示的是什么?
生:12个“十”。
师:干吗这里空着?可以写0吗?
生:可以。
师:写0更清楚,可以不写0吗?
生:可以。
师:不写。很简洁。既然不写0,不错又简洁,所以我们就不写0了。那哪里来的4个12?10个12在哪里?
生:(上讲台指着竖式)这里是4×12,这里是10×12。
师:好极了,我觉得很精彩!同学们觉得呢?(学生鼓掌。)
师:这算方法一吧!(指着竖式中的横线)画得还比较直,要是用尺子就画得更直了。我希望大家画得更直!
师:第二种方法?你们组来吧。
生:(4人上台,其中一人问)老师,写两个可以吗?
师:(面向大家)你们说呢?
(好几位学生大声说:“不可以,一个。”)
师:你们让他们写一个的目的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
生5:咱们算式里有+、一、×、÷,大家可能都用乘法做的,所以仅仅有那么几种方法。如果+、一、×、÷都用上,是不是方法就更多了?
师:等一等,我觉得他刚才的话说得真精彩。(学生鼓掌。)
生5: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减法,(20—8)×(15—1),20—8等于12,15—1等于14。
生6:(板书算式)(20-8) ×(15-1)=12×14。
生5:(接着说)12×14就可以算出结果。
(下面有几位同学发出似有所悟的“哦”声。可能是反应不强烈,也可能是自己觉得不妥了,生5、生6、生7犹豫、争论之后,又将算式改成(20-8) ×(15-1)=12×(15-1)。)
(这是一种比较难的方法,过一会儿再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生5、生6、生7还在商量、犹豫,小组内产生了分歧。生7想把算式再接着写下去,可是生5不让。)
生7:(大声地)你干吗?
师:(20-8)我明白,(15-1)我也明白,我不明白的是他们现在要干吗。
(同学们都笑了。)
师:他们告诉我们这种方法太难了,难我们不怕,光是难的问题吗?
生:不是。
师:他们小组已经有分歧、有争议了,有分歧是好事。咱们这道题本身就是14×12,你干吗不直接抄过来呢,写(20-8)有什么用呢?
生5:可以作为一种方法。
生:我觉得你们是为了计算简捷,而不是要凑一种算法。
师:这样又回到了14×12,我还叫它多此一举呢。现在把这个算式放到上面,(板书:12×14=(20—8) ×14。)会做吗?
(没有学生应答,都在思考。)
(生5写成12×14=(20—8) ×14=12×14
师:又回去了,问题解决了吗?
生:(齐声)没有。
(台上小组还要争,教师示意面向大家。)
师:我有一点想法,把你们小组的成员叫到前面来介绍你们的想法。你们的意见都没有统一,产生了争论,遇到这样的事你们先要统一意见。下去你们再商量商量,这个机会不能再给你们了。哪个小组说第二种方法?
生8:老师在讲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前,先对我们说了:我们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是算得比较准确的,所以呢,我们就把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改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师:他是要把两位数乘两位数改成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样,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因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咱们以前学过。好极了!他这个思路实际上是特别重要的、特别好的一种数学思想,叫什么?(板书:转化)咱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转化的?
生9:用12×4+12×10。
师:问题解决了吧!这个会吧!这是旧知识吧1!48+120结果是168。
生:老师,他这种想法与竖式的方法一样,只不过用的是脱式罢了。
生10:我们用的方法比较好算一些。
生:感觉和竖式一模一样。
生11:因为它是把一个整数分成两部分。
师:明白了?(对应地指着竖式和横式的相应部分)这不就是4个12吗?这不就是10个12吗?然后这两部分一加。思路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什么不一样?
生:格式不一样。
师:格式不一样,表达的方式、形式不一样。很好!
师:第三种方法,请坐在最后的一组同学讲一讲。
生12:把12分成2×6,14分成2×7,12×14就等于2×6×2×7,等于4×42,最后等于168。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其实他的思路挺启发我的,不知道能不能启发你们?他把12拆成2×6,14拆成2×7,拆完之后干什么很重要!两个2结合,等于4,4乘6等于24,再算24×7,它就变成了一位数乘两位数,这是旧知识呀!问题就解决了,思路挺好的。还有没有比这个更简捷一点的,能不能直接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拆成4个数有点麻烦。
生13:可以把14拆成两个7,用7×12=84……
师:(板书12×14=12×7×7=84×7)这个方法对吗?
(学生在思考,小声讨论。)
师:从结果看就有问题,84×7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生13:应该用12×7×2,两个7,是乘2,12×7=84,84×2=168。
(同学们点头认可。)
师:我明白了,刚才有的同学说方法甚至有10种。那就按着这种方法,我们把它转化成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还有很多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是把14拆了,还可以拆12。但是正像一位同学说的,这个方法和那个方法的思路是一样的。我真的发现咱们班同学的水平够高的!其实你们现在用到的知识是四年级才学的——乘法分配律(约有10个学生附和)。12×7×2这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也有约10个学生附和),真是了不起!这样的话,今天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学新知识了吗?
生:学了。
师:解决的时候有新知识吗?哪一点是需要老师告诉你们的?
生:没有。
师:靠的是哪种思想?
生:转化思想。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好算。
师:不只是好算,同学们还利用旧知识解决了今天的新问题。关于这方面你们没有问题了吧?
生:没有了。
师:多种方法计算这道题,你喜欢哪一种?
(大部分学生说喜欢第一种,有学生说喜欢第二种,也有学生说喜欢第三种。)
师:第一种和第二种思路是一样的,一个横式表达,一个竖式表达。可以竖式算,也可以12×14=12×4+12×10这样算,还可以12×14=12×2×7这样算,但不能12×7×7这样算。今天对于你们来说,竖式不是最新的,以前也见过,但今天见的层次多了,我想今天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要重点掌握竖式表达。
三、尝试练习:竖式
师:现在看看竖式,如果你写的话,这个0你打算写不写?
生:不写0,也不写十。
师:有没有在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生:没有。
师:练习一道题,用竖式来表达,可以吗?
生:可以。
师:计算25×24,看谁不仅算得又对又快,而且写得漂亮!谁写得对、快、漂亮,就让他到前面给大家示范。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选两位同学板演。)
师:写完的同学互相检查,如果都对了,你们就说一说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
师:(指着板演同学的竖式)默默地检查,有问题吗?
生:有,他们两个做的就是24和25换了个位置。
师: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他们书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刚才你们都互相检查了,有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
生:没有。
师:这道题我会用竖式的方法计算,但是我可不用竖式!
生:脱式!
师:24×25正好是个特殊的数,4×25:100,20×25是20个25等于500,再相加等于600。像这种一分钟就能口算出来的题,可直接用横式,但今天我们要重点掌握竖式。今天回家的作业重点落实在笔头上,用竖式表示好吗?
生:好!
师:今天我很高兴,感觉真好!这种感觉是你们给我的,所以我要特别谢谢你们。以后有机会咱们再一起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