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中学语文名著导读设计研究》
(2014-05-26 22:07:14)分类: 市级课题 |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
2013XKT-ZXYW328 |
课题名称 |
《中学语文名著导读设计研究》 |
|||
负责人 |
贺利萍 |
所在单位 |
高陵县第一中学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名著导读”、“导读”策略与方法、多样的“导读”的教学模式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农村学生参与名著阅读的人数少,阅读量小,原因在于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对名著阅读的重视不够或者指导不够,但名著阅读对学生人生认识与体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加之《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必要进行的“名著导读”。“导读”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循序渐进”“走入学生”“激发兴趣”“督促指导”的方法和策略,采用了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围绕名著阅读的多项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深刻的感受,当然也有教学上何去何从的困惑,我们在设法弥补遗憾;至于现实的困难,我们尽全力想办法解决。 |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有读名著的愿望,但实际过程中,能有计划并坚持读完教材建议的名著的人少之又少。与之情况相反的是:网络小说、校园小说、玄幻小说、言情小说甚至色情暴力小说在学生们大行其道,有些学生因此“废寝忘食”乃至荒废学业,令人痛心。 2、人教版必修教材前言《致同学们》中说“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可见,从教材编者的角度看,“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等其他3个部分是同等重要的。可是,实际教学中并不是这样的。首先在高考中直接考察“名著导读”的内容几乎没有,所以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名著导读”内容,也没有严格要求一线教师把“名著导读”和其他3个部分同等看待;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忽略该部分内容,直奔高考考查内容而去,要求把所有全部有关“导读”的课时让给了其他3个部分的内容;有的学校倒是建议同学买买书,也要求教师使用一定课时进行相关指导,但是,“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大多数教师也没有认真思考研究过。 3、在实际教学中,名著导读往往被忽视乃至放弃,教师们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文明,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名著导读”有必要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了,更需要解决阅读的监控和效果的保证问题了。 4、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文明,享受高峰体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基地”。 5、2010年,西安市“骨干教师”认定时,要求参与认定的老师参加“专业水平测试”考试,考试内容是给“名著导读”写“教学设计”,当时,我抽到的题目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记得当时写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激趣、激读、激思、激写”;2013年,西安市“学科带头人”认定时,又要求“专业水平测试”考试,在说课测试时,我偏偏又抽到了“名著导读”中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当评委老师让我多谈点儿关于“如何导”的问题时,我深有井底之蛙的感觉。当时就想: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名著导读”上做点事情了。刚好,2013年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小课题中有关于“名著导读”的课题。 鉴于以上因素,我们选择了这个小课题,期望在“名著导读”的设计上做一些探讨研究。 二、课题总体设计 1、概念界定及内容 “名著导读”共选十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两部。必修一“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比菲尔》;必修二“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必修三“名著导读”介绍了《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名著导读”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必修五介绍了《三国演义》和《堂吉诃德》。这些作品除了《谈美》之外,基本上都是鸿篇巨著,把它们放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它们是沧海之一粟,但让学生在各学科负重重重地情况下,也即三年的阅读量,一学年的时间,学生走马观花的读完读完都不切合实际。而且,我们老师自己对有些作品了解和研究的深度也有限,指导起学生来也有些力不从心。经过认真考虑,在这一年里,我们期望从母语作品入手,从与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作品入手,让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扎扎实实的读上基本名著。因此我们确定了《论语》《家》《谈美》三部作品。 2、研究目标
(1) (2)寻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心理障碍的对策 (3)探索“名著导读”“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3、研究策略与方法 策略一:全面开花。改变过去教师只是单方面努力提高阅读名著兴趣、学生被动接受阅读要求、任务的状况,教师一方面调查研究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需求与心理障碍,确定“导读”目标与方法。一方面要发动学生阅读名著共享名著,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策略二:立足课堂。课堂应该是思维碰撞、思维提升、激发兴趣、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主阵地。开设该项课题研究时,要想法设法利用好课堂,使课堂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能带着兴趣与问题走出课堂,走进名著。并把每次课堂的成功与不足及时记录,进行分析与研究。 策略三:增强体验。在该项研究中,研究的主体是学生,也是教师。教师要充分的深入名著,有独特体验及独立思考、认识;除此而外,我们认为要真正了解学生教师就应适当地阅读一些学生喜欢的网络小说,包括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校园小说等,切实走进学生内心,并自觉与名著阅读比较得失,起到“名著导读”的“导读”实际作用。 4、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4月——6月)活动内容:利用多媒体搜集和整理已有的关于“名著导读”的资料,准备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探讨研究阶段(2013年7月——9月)活动内容:在“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的模式、思路、方法等方面尝试进行研究,成员选好研究切入点,探讨,实践,研究,力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诸教育教学实践,以论证其实用性。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4月)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5月 三、课题研究结果与成效 1、学生改变了对《论语》的看法,改变了对孔子敬而远之的态度;坦然甚至主动接受《论语》观点。 孔子与《论语》在学生过去的观念里是保守甚至腐朽的代名词,与现在的他们遥远甚至隔阂极大,提起经过对《论语》的学习,他们认识到孔老夫子真是一个慈祥可爱的先生,他也会赌咒发誓,他也会犯错误。他的语言是那样经典,现代社会如此之多的成语竟然都来自《论语》。他的观点是那样精辟,穿越千年而不朽。通过对《论语》的学习,班上曾经一度兴起了朗读《论语》的热潮。 2、感恩的思想涌现心头。 阅读《家》的过程中,瑞珏、梅芬、鸣凤的遭遇让学生们唏嘘不已,老太爷、败家子克定、道貌岸然的冯乐山让他们愤怒,觉新的懦弱让他们不解.......由此他们感到了自己父母的温情、对自己的理解与尊重,他们对父母的敬意油然而生。在一些同学在不满足于读完小说的情况下,他们又去从网上或书中或历史老师、父母口中去探寻百年之前的社会背景,了解到这些之后,他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反思自己的不足,决定珍惜今日的生活,努力学习上进。 3、阅读面在无形中在扩大,阅读氛围正在形成。 学生不只局限于老师的要求与任务,书桌上的《美文》《读者》《格言》等杂志以及《普通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多起来了,有的名著也不仅限于《课程标准》的推荐之列,像《简爱》《明朝那些事》《撒哈拉的故事》等受大家欢迎的作品也都有。偷偷摸摸看的书少了许多。 学生也尝试着给自己喜欢的篇目或情节作批注了。写的读后感等也颇有见解。作文素材也联系到了所读作品。 4、“名著导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丰富多彩。 (1)“无任务阅读”课——“去畏惧”课堂。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们畏惧读书、读名著时,经过探讨,我们在对名著阅读之前开展了一节“无任务阅读”课,老师与学生随心谈自己读书过程与体验,围绕“我读了什么,我有什么感悟”来谈,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平时不读书、读书少、读品位不高书的学生眼睛闪闪发亮,羡慕的看着侃侃而谈的同学,看得出来,他们被感动了;读了书的同学,也就很骄傲很自豪,越讲越自信。最后动员大家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有正能量的作品去读。 (2)“无任务阅读”课——“自由选择”课堂。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试着让他们带上自己喜欢的阅读作品走进课堂,选上自己最喜欢一段或一节或一篇用2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勾画,记录,或做简单的批注,然后小组内乃至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评选。 (3)之后为了鼓励学生们阅读积极性,我们还分别开展了“精美片段摘抄”展示课、“读书笔记展示”课、“读后感”展示课活动,效果很好。 (4)走进名著——别具一格的“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第一步:让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要学生对名著产生阅读渴望,教师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哪怕这思考是肤浅的或是片面的,只要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质疑,那么这个导读的作用就起到了一半。其次要让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中,其了解作品,这样他们的阅读理解才有可能深入。 在走近名著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有的老师用自己的体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用社会时政或社会热点去引导学生去探寻名著。有的运用影视作品去导入。方法多样。 第二步:给出时间,放手阅读,偶尔督促,不放松。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读书感想、心得,间或要检查一下;学生毕竟是学生,有时候会懈怠,所以教师的督促作用不可忽视。 第三步:阅读成果展示。这个阶段我们进行过“以读促读”的读书辩论会,“以读促写”读书报告会,“以写促读”的读后感交流会,“以读促读”的人物形象或主题的讨论会。当然对待冥顽不化的学生,我们用的是“以检测促读”法。 1、编辑并完善校本教材《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2、实施“名著导读”设计研究策略与方法上的收获 (1)循序渐近。农村的学生,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为数不多,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家长也很少。有学生告诉我们说,他除了课本、试卷上的文章,他什么也没有读过;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已经陷入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校园文学······不能自拔;还有一些学生,想读名著就是不知道怎么读,常常是读到一半就放弃了。所以在进行“名著导读”是,教师不能心急,期望值太高,操之过急,我们需要一步步去引导、督促。 (2)了解学生。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名著,走进名著,就要了解他们不喜欢名著或未接触名著的的原因,就要关心学生的读物,不能简单的认为学生的读物“浅薄”“低俗”,就放弃了解他们他们爱好的机会,失去走进学生心灵的关键。所以,让学生给我们推荐几部他们喜欢的作品甚至玄幻小说、言情小说读读,未尝不是好事。这样以来我们做起“导读”工作来反而更深入更轻松一些。 (3)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读起来比一般通俗读物吃力,这也是学生不愿读名著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都明白,名著读得多,眼界就高。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高中阶段,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懈怠我们就放任自流,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一旦产生了阅读兴趣,尝到了甜头,就不会去读没品位的书了。 (4)督促指导。人的惰性是需要外界的不断刺激才能慢慢去掉,坏的习惯需要耐心的反复的纠正才能改掉。所以改变积弊已久的习惯需要教师不断的督促检查、耐心的纠偏,而且教师还要不断的调整方法来防止学生的倦怠感产生。 四:课题研究困惑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困惑
我们作为教师也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大卫·科波菲尔》《堂吉诃德》《红楼梦》······没有读武打小说、言情小说来得快,来得轻松。更何况作为没有阅读基础的农村学生,在电脑走向农村之时,突然让他拿一本厚重的名著去读,他怎么才能坚持下去不被二三流的作品吸引、不被光怪陆离的影视文化吸引、不被电脑游戏牵绊。 3、教师没有时间充电之困惑 关于教材教法的书五花八门,哪一部是盈利之作,哪一部是真正有价值借鉴的作品,我们一线教师不知道;新课改让我们改理念、改教法,挺好,我们也经常参加这样那样的教改、班主任培训,进行这样那样的教学比赛;然而什么教法是真正科学的方法,争议很大,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领头人确切指明方向;作为语文教师要以不断通过阅读来提高语文修养为要务,想必语文老师必读作品应有方方面面,但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深入阅读的理论作品、相关文学作品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要接受的检查却又林林总总,我们要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走,要不,学生不答应,学校不答应,家长更不会答应!于是我们平日教学基本上都吃的是上大学参加工作前的老本儿,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考试能力、考试技巧。 心理很恐慌,一个不能把书读透、一个没时间读书、甚至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怎么要求学生好读书勤读书呢? 五、课题研究进一步改进措施 1、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能起到阅读示范作用。
2、营造阅读名著的良好氛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构建丰富多彩的“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4、加强全方位指导阅读,努力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
最好,建议学生列一份清单,有计划地读名著。如果教师可以就书目提供建议,并坚持开展读书活动,相信学生高中三年下来读书字数不会少于150万字。 |
|||||
参考文献 |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修四名著导读《论语》《家》《谈美书简》及原著作品 《有效教育学的策略》主编张大均 《守望教育》作者:刘铁芳 《语文教育退思路》作者:商友敬 《语文导创学探索》作者:文兰森 《裸眼读书》作者:郭成杰 |
|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