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定跳远教案

分类: 教案 |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时 间:
一、指导思想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
五、学法
四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班级:四、2班
教 材 内 容 |
立定跳远 |
||||||||||||
学 目 标
|
运动参 与目标 |
通过立定跳远和游戏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 |
|||||||||||
运动技 能目标 |
使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正确动作,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灵敏、协调素质,增强腿部爆发力,提高跳跃能力。 |
||||||||||||
身体健 康目标 |
通过立定跳远和游戏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
||||||||||||
心理健 康目标 |
通过立定跳远和游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
||||||||||||
社会适 应目标 |
通过立定跳远和游戏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
||||||||||||
重难点 |
|
两脚用力蹬地起跳,动作配合协调。 |
难点 |
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
|||||||||
课的部分与时间 |
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学练法 |
||||||||||||
课的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次数 |
阶段目标 |
|||||||||
2 分 钟
趣 味 热 身
8 分 钟 |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检查服装; 3)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 1、游戏热身
|
教法:
要求: 1、仪表端正,着装整洁 2、声音洪亮,口令清楚
教法: 教师带领学生兔子跳并口令指挥。 要求: 1、声音洪亮,口令清楚; 2、跳速适合,动作清晰。 3、强调安全与纪律,跳动过程中不要故意去触碰摆 放好的器材。 |
组织:成四列横队
★:教师
要求:快、静 、齐
组织队形:
组织: 要求: 1、遵守秩序,队列整齐 2、保持安静,仔细听口令 3、注意安全,不要触碰摆放的器材 |
1
4 |
收心
热身 活动学生的关节韧带,避免在课中受伤 |
||||||||
习 新 知 、 增 强 体 能 8 分 钟
学 习 立 定 跳 远
10 分 钟
情 游 戏 8 分 钟 |
一、青蛙跳荷叶 1、教师做一次蛙跳,让学生猜像什么动物,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在荷叶上跳动的情景。 2、学生进行“青蛙跳荷叶”的练习。 3教师讲解后,学生分为四组,在规定位置练习。
二、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示范及基础练习 1、预摆:两臂上摆,全身舒展,提踵。 2、预摆→预蹲: 预摆动作完毕后两臂下摆至身后,同时双脚微 屈。 3、预摆→预蹲 →跳(向前上方):完成上述3的动作后,两臂积极向上摆,同时两腿迅速蹬地向上跃起。 4、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 5、1摆2蹲3跳
三、跑跳接力比赛 学生成四列纵队排在起跑线后面,以最快速度分别跳过3个荷叶(呼啦圈),再向前跑,绕过标志物返回与下一名队员击掌接力,第二名同学开始,依次进行。比赛中若将器材位移必须将器材摆放好后才能继续比赛。输者男生奖励做俯卧撑4个,女生2个 |
教法:
2、学生体会蛙跳练习。 4、教师结合学生自行练习情况进行更为合理的技术动作教学 5、学生分组练习 要求: 1、认真观察学生动作,及时纠错 2、讲解清楚、示范正确 3、强调安全与课堂纪律 教法: 1.教师示范讲解 2、强调安全与课堂纪律 3、学生分组练习 4、认真观察学生动作,及时纠错 5、.教师结合学生自行练习情况进行更为合理的技术动作教学 6、学生示范立定跳远动作 7、学生再次练习
教法:
2.配合音乐(团结就是力量)
要求:
1、
2、 及时纠错 3、强调安全与比赛规则
|
组织:四列纵队,成体操队形
要求:
1、
2、
3、 组织:学生分为四组,每组3个呼啦圈 要求:依次有序进行,前一名同学跳出呼啦圈之后,第二名同学才能开始跳
1、
2、
3、 纪律 4、注意安全,不做危险动作
组织:
要求:
1、
2、
3、 |
3-4次
4次
1次 |
提高学生的下肢力量
提高学生跳远的能力和速度素质 |
||||||||
恢 复 小 结 4 分 钟 |
1、整理运动: 跟随老师一起做深呼吸、手臂、大腿、小腿等的放松练习 2、本课小结 3、布置课后练习 4、宣布下课
|
教法:
要求:示范到位,口令清楚 |
练习队形: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 |
1 |
放松身心 |
||||||||
预计生理负荷与练习密度 |
场地器材 |
课后反思 |
|||||||||||
心率(次)
脉搏曲线 |
全课平均心率 |
130 |
场地:运动场 器材:
1、
2、 |
|
|||||||||
课中最高心率 |
155 |
||||||||||||
全课练习密度 |
40%—45% |
||||||||||||
基本部分练习密度 |
55%—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