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庙

分类: 天津历史 |
天津文庙(又称孔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文庙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古代天津等级最高,也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据《天津卫志》载:“文庙,在东门内。明正统元年,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照陵西按察司佥事林时,建言事例,奏淮开设。本官遂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官,首建堂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可见天津文庙从建立初始,就与学宫(卫学)相互结合。卫学又称文学,是儒学的一种,是天津第一座官办学校。
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故而卫学改为州学,后又升为府学,天津文庙也随之升为府庙。由于当时府县两级官员不能同地祭祀孔子,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于府庙西侧另建县庙并随建县学,形成天津文庙府县并列的格局。所以天津文庙是全国唯一府县合一的文庙。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为天津府学的主教室,古时的秀才(生员)在此上课。
由于封建社会事关文教,故而天津府庙是天津等级最高的建筑,用黄琉璃瓦;县庙建筑体量偏小,为青砖青瓦。东西两庙均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
http://s8/mw690/003wrWZxzy7eK2en8EL67&690
据史料统计,天津自1447年产生了第一位举人王鹓后,便人才辈出,其中在乾隆时期就有30人金榜题名。截至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天津共有进士111人,这也说明了古代天津儒学教育的成就。
据史料统计,天津自1447年产生了第一位举人王鹓后,便人才辈出,其中在乾隆时期就有30人金榜题名。截至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天津共有进士111人,这也说明了古代天津儒学教育的成就。
http://s14/mw690/003wrWZxzy7eK25vd5X3d&690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名为泮池,泮池上的石桥称为泮桥,古代科举考试时,学子拜孔需要过桥,名曰入泮。
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古人认为跨过棂星门便可得到文曲星的护佑。《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文庙中的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http://s1/mw690/003wrWZxzy7eK2BTbGg40&690
大成殿是天津文庙的主体建筑,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是府庙等级最高的建筑。殿前为汉白玉月台。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
大成殿是天津文庙的主体建筑,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是府庙等级最高的建筑。殿前为汉白玉月台。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
县学文庙位于府学文庙西侧,整体布局与府学文庙相同,但建筑等级均低一等。府学文庙为黄色琉璃瓦顶,县学文庙的均为黑色琉璃瓦顶。如府学文庙大成殿面阔七间,县学文庙大成殿则面阔五间。
http://s11/mw690/003wrWZxzy7eK62iQNI2a&690
文昌祠位于明伦堂,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本名张育,五胡乱华时于蜀地抵抗前秦军的入侵,最终阵亡。后被尊为文昌帝君,主管科举考试。
文昌祠位于明伦堂,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本名张育,五胡乱华时于蜀地抵抗前秦军的入侵,最终阵亡。后被尊为文昌帝君,主管科举考试。
文庙作为天津市区少数现存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古代社会文化的精华,值得我们珍惜。
前一篇:明 三彩释迦牟尼坐像
后一篇:清初期 铜鎏金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