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导读】说起龙冈的美食,大多数人会说:“去赵老爷家吃碗肉丝面。”20多年来,赵老爷家的肉丝面 风靡龙冈镇,更有外地人不嫌路远,特意来吃,12月23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龙冈老街,寻找一碗肉丝面的味道。
初见“赵老爷”,他并非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而是一名精神焕发中年男子。“赵老爷”本名赵玉明,今年47岁,“提到我的真名谁都不知道,可一说‘赵老爷’大家都知道是我,大名被盖住了。”赵玉明笑着说。
问到为何会有“赵老爷”这一称呼,赵玉明坦言,这是源于自己直爽的性格。“在民间有句谚语叫‘赵家老爷上天,直来直到’,是说一个人性格直,我又姓赵,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号。”赵玉明解释,他性格也直,刚做肉丝面的时候,很多人来吃,也排了很长的队,“就是镇长来吃面,也同样要排队,同样的做法,同样的分量,同样的价格。”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9e7846c26a64b5b945aefc3efdd36072.jpg面条很劲道
1989年,赵玉明从商业公司转业,开始在龙冈卖肉丝面,“那个时候只有白水面、馄饨,我是龙冈镇第一家卖肉丝面的。”赵玉明说,等卖了一两年的时候,名声就传开了,一直到现在,“赵老爷肉丝面”在当地的名号可谓响当当。
当天下午3点多,盐城晚报记者在赵老爷酒楼采访的时候,就有在附近工作的人,跑来吃上一碗面,即便当时并非就餐时间。赵玉明家的肉丝面缘何让食客如此钟爱?为此,盐城晚报记者作了相关采访。
赵玉明告诉盐城晚报记者,他家肉丝面的面条就和其他人家不一样,“我家的面条是定制加工,合作了20多年了,比如说一般的面条压五道,我的面条再加一道,这样面质更好,也更劲道。”
每天早晨,赵玉明总是自己上街买菜,“必须亲自买菜,这样才能保证肉的质量,也能保证新鲜度,做东西好不好吃,选材特别重要,不然方法和手艺再好也无济于事。”赵玉明家的肉丝面是用骨头汤下的,在厨房里,赵玉明一边下面,一边在一旁的锅里炒肉丝。有一个地方比较特殊的是,赵玉明家的肉丝面是加咖喱粉的,“一直都加的,因为在开店之前,我在饭店里学了两三个月的烧菜方法,知道各种调料的作用,就尝试着在肉丝面里放咖喱粉。”
面下好了,肉丝也炒好了,盖在面条上,香味扑鼻,令人齿间生津。“坊间也有很多人质疑说,赵老爷家的肉丝面没有从前好吃了,这么多年,你到底有没有改过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赵玉明笑着说:“原料还是和之前一模一样的,我也知道很多人说没有以前好吃了,其实做法、放的东西都没有变过,现在好吃的东西也多了,食客们的口味也提高了,如果说还有一点原因的话,我觉得是现在蔬菜、肉类的口感跟之前也是有所改变的。”
正说着,赵玉明请盐城晚报记者品尝一下刚出锅的肉丝面,赵老爷家的肉丝面面条确实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圆润且劲道,十分饱满;雪菜肉丝咸香好吃,喝一口面汤,有味道,一碗面下肚,驱散了冬日的寒冷,让人感到满足温暖。
赵玉明坦言,虽然名声早已在外,但肉丝面卖得数量不如从前了,“现在每天大概卖200碗肉丝面,要说最火的时候,还是刚开店的那几年,1993-1994年间。”
火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我是在对面开的一家小面店,地方小,来吃面的客人很多,坐不下,食客们就排队买面,然后自己捧着碗面,直接站在或蹲在店面外面吃。”赵玉明回忆。
当天,在赵老爷店里,有位姓顾的老顾客。“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工资是60块钱一个月,平均每天两块钱,赵老爷家的面是1.5元,我会骑着车从鞍湖老家,到龙冈镇上来,就只为吃赵老爷家的面,至少要骑20分钟。”顾先生说。
开店的最初十多年,赵玉明只卖面,诸如肉丝面、大排面等等,“肉丝面卖得最好,100碗面中有80碗是肉丝面。”赵玉明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在2000年的时候,在街对头租了店面,地方大了,就开始卖小菜,逐渐开始烧菜了,生意也渐渐做大。
这便是从一碗肉丝面开始,专注二十多年,龙冈赵老爷关于他的肉丝面的故事。
盐都发布荣誉出品
聚焦盐都热点 微观天下网事
觉得不错,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