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013-12-12 16:24:03)
标签: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分类: 课题研究 |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问卷分析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高中生目前地理学习的方法、态度、动机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更好地将新课改的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然而,目前对于高中生地理学习态度的研究多数以定性分析为主,所以我做了本次调查分析,希望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态度的现状,从而为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些参考资料。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和过程
2013年9月完成问卷的设计工作,该问卷内容(见附1)涵盖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方面;2013年10月发放给高一五个班学生(约300多人),回收率达100%,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此后运用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最终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整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地理课程的态度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喜欢度总体是48%,另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表现一般。 而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87%是地理课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媒体、地图,如电脑网络、电视等来获取相关知识。这说明学生对地理知识并不是很看重,课余时间几乎没有多少用在地理学习中。反映出中学地理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始终是处于副科的层次上。
2、地理学习的心理
第一,学习兴趣不足
从调查的数据看,对于课堂学习,30.7%的学生有时浏览地理课外读物,27.3%的学生偶尔阅读与地理相关的书籍。同时,表示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只占全体的27%, 38.6%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在听,偶尔参加课堂讨论,甚至还有3.6% 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兴趣参加。
第二、学习缺乏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的若干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虽有学好地理的明确目标和普遍要求,但在实际行动上则表现出学习主动性的缺乏。比如,课前能自觉做好预习工作的只占6.9%;不安排任何时间复习的有7.3% 。调查还显示,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知识关注较少,有的甚至从不关心,懒得去思考。在地理学习中,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和思考的占15.8%,这说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54.8%的学生不想、不敢向地理教师提问题,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这反映出大部分一般中学高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的养成、探究精神等方面仍有欠缺。
3、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学校对于地理科的态度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目前,地理课在中学里常常被当做 “副科”而遭另眼相待;地理课时得不到保障,被所谓的语数外“主课”抢占大量课时;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法单一,语言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家庭因素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 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父母作为社会化程度上的“过来人”, 具有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尤其反映在他们对社会职业角色定位的价值判断上, 对子女未来社会职业角色期待的影响方式有意或无意地施加于子女。因此,家长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也影响着子女学习的积极性。家长大多希望子女选择理科一类的课程。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关系等,这些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社会舆论对于地理的地位评价并不高,认为地理是“冷门学科”,地理专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远不如理工科,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审视现实的一般中学高中地理教学,统治着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老师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的主宰,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而且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地理知识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最大弊病。
(五)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间接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学习观往往使人对学习活动产生片面的理解:学习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学习就是听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分数低的就是差的学生。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4、应变对策
首先,改变学生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学生认为某一学科重要,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就会努力去学。因此,必须扭转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错误认识,改变学生的课程价值观:即地理是一门对实际生活帮助很大的学科,正确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地理素质(见附2:地理课程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开始直到结束,都要强调地理知识、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经济、军事、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学生可亲身感受的事例体会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还可以从地理水平测试对于高中毕业的重要性,考试成绩对于高考录取的重要参照性,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方面,提高地理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个人素养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地理传统的固定模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因新教材的使用更失去了它往日的光彩,也更加减少了学生的兴趣。至于怎么讲对教师来说则是一个素质问题,一个基本功问题。学生希望老师的课讲得更贴近自己、贴近生活,更具有吸引力。显然,光讲授明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练好基本功,提高讲授技巧,要讲得有声有色,有理有趣,好听好记。此外,教师的感召权威源于教师的个人魅力,热情、和蔼、公正、守信的人格特点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冷漠、粗暴、失信、偏袒的人格特点则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是他们进行学习选择时参考教师建议的基础。这就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得力、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有师德有耐心等,都是学生希望老师具有的素质。
另一方面,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维护学生的尊严
教学中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交往使学生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配角转向双方的平等,进一步加强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的实现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强调,比如问题的分组讨论、资料收集等等。
本文通过高中生地理学习态度的调查,以及对其成因的分析,为进一步了解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只有热爱地理学,真正懂得地理学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找到更好的学习地理的方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然而由于受本人实际水平的限制,调查分析部分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而对于如何提高地理学科的社会影响等方面,也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思考。
附1: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背景
为了把握学生学习地理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的改进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地理学习方法,我们对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以定量的方式获取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之前,我们用观察法、谈话法等方式,对学生就学习地理的态度进行一定的了解,为本次问卷调查做了先期的准备工作,以利于调查的顺利开展。
二、调查问卷内容
(一)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调查
设计的问题是:
1、你对学习地理的认识是
A高考需要
C提高人文素养
2、你对地理课的兴趣是
A感兴趣
C老师讲为主,自学为辅
D自己地理学习,有地理问题再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
D不得不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二)对学生学习计划和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设计的问题是:
1.你是否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制定了本学期自己的地理学习计划并严格按地理学习计划进行地理学习?
A制定了地理学习计划但没有严格执行地理学习计划
B制定了地理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地理学习计划
C没有制定地理学习计划
D根据课表进行地理学习
2 .你在课前预习的情况如何?
3.
A看一看课本
(三)对学生课堂上课学习方法的调查
设计的问题是:
1.
C只听重点和知识要点
2.
3.
(四)关于地理课时作业的完成方式情况的调查
3. 做错的作业,你每次都会重新再做一遍吗
(五)关于地理第二课堂学习情况的调查
1.你是否经常阅读课外读物?
2.你是否常与别人讨论、交流一些地理问题?
C父母及社会
4.你认为网络信息对你的地理学习有没有帮助
A有很大帮助
C没有帮助
5.你对利用网络进行自主的地理学习
6.你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方法是?
A电视和广播 B报刊杂志 C教材书籍
7.你经常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其它方法学习地理吗?
附2:
为了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我们开展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讲座,下面是讲座的内容(见“生活中的地理”ppt)及为此我发表的论文。
浅谈地理课程与生活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第一中学
摘要:地理课程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从生活中挖掘地理资源,应用于课堂,更要使学生学习能够服务于生活的地理知识,以提高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地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地理课程内容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以及自然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具有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地理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最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成地理教学目标。
一、学生生活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源泉
(一)衣食住行与地理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地理教学内容不一定要靠教材,在学生的衣食住行中都能体现地理知识。衣: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食:造成“南米北面”饮食习惯差异的地理背景是南方水热条件好,水田为主,种水稻;北方降水较少,旱地为主,种小麦。四季瓜果蔬菜的变化或各地区所产瓜果蔬菜的差异都和季节(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有关。住: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行: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人们都要依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
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都是我们进行相关地理知识教学的最好素材,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的最吸引学生的课程资源。
(二)休闲娱乐与地理
电视新闻报道的汶川、海地、智利等大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百年未遇的大旱,南方的洪涝灾害等都是我们学习地理,认识自然环境的素材,更是我们学习自然灾害课程的最好资源。神州飞船、嫦娥探月等新闻事件又替我们上了一堂有关《宇宙中的地球》的课程。美国的许多科幻大片,如《2012》、《地心末日》、《超级火山》、《大海啸》、《龙卷风》、《彗星撞地球》等也都很好的向我们阐释了相关地理知识。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歌声是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是学生青春活力的外在体现。在很多音乐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可极大的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豪感。《青藏高原》中“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形象表明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孤单北半球》中“用你的晚安陪我吃早餐”是因为时差,“你让我看到北极星有十字星作伴”、“你的望远镜望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单”是因为南北半球看到的星座不一样——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还有《我们新疆好地方》更是直白的把新疆的地理景观介绍了个全。更有甚者,网络歌曲《猪都笑了》又把全国多数省区做了概括介绍。如果不懂地理,歌词都看不懂。
体育赛事一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理环境对体育运动区域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草原地区,由于地面平坦,加上气候少雨和风向稳定,阳光充足,是进行野外体育运动的最佳环境,如赛马、古代的蹴鞠、现代足球等运动可以说是典型的平原地区运动。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心肺功能强,适宜中长跑项目,我国高原地区运动员中长跑的表现异常突出。足球与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巴西素有“足球王国“之称,足球运动在19世纪由欧洲人带到巴西。当初,足球运动曾给白种人带来“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进而产生了种族主义情绪。为了避免同白人发生正面冲突,黑人球员多用假动作迷惑对手,讲究盘带过人,由此也形成了以技术娴熟、配合默契、脚法细腻而驰名世界的巴西足球风格,被誉为“艺术足球”、“桑巴足球”。非洲足球近年来迅速崛起与黑人身体素质好、柔韧性强、爆发力突出有关,而东南亚球队往往成为国际足坛的配角与其人种有关。
二、地理课程服务于学生生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观念。它表明地理课程必将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用到“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因而,我们的地理教学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也只有学了有用的知识,学生才会真心想学。教师必须充分联系实际,让地理课程服务于学生生活。如:
帮助我们在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时,选择正确的方式逃生或减少损失。尤其是对我国常见的灾害(如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能够正确处置。自觉参加防灾减灾演练和宣传教育,提高自身抗灾减灾的能力。
能够理解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些政策(如人口、环境、资源政策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徐艳.《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V0I.22NO.2
[2]
[3] 周茜,陈琳.《论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科技咨询导报,2007.No.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