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2013-12-11 17:47:10)
标签:
教学设计 |
分类: 课题研究 |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1课时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分布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城镇布局及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2.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读图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必然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时——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分布。
多媒体屏幕显示课题及学习目标,教师读出学习目标。然后介绍课前对各组的评分标准,以激励学生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Ⅰ、检查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的完成情况
【自主预习】
一、交通运输的概述
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___________的过程。
2.作用:连接________和________、城市与乡村、________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________、________、航空、管道。
4.交通运输综合体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1.交通_________的地方,利于__________________,常形成大的__________;
2.河流干支流__________处及___________处,商贸频繁,利于________形成。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的空间布局
1、聚落的空间布局
1).我国古代南北方交通差异与聚落分布差异
区域 |
交通工具 |
交通方式 |
聚落分布 |
北方 |
马车 |
|
|
南方 |
船舶 |
|
|
2).近现代: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使聚落沿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
2、聚落空间布局形态
地区 |
聚落形态 |
形成原因 |
北方 |
多呈 |
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
南方 |
多呈 |
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沿河道、铁路和公路,用水和交通方便 |
三、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河流与城镇
(1)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_____________;在河流___________地区,城市相对密集。
(2)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沿______、沿______、沿______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2.铁路与城镇
铁路是_________和大运量的陆路运输方式;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促进一些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如:株洲、郑州、石家庄、怀化)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这个地区城市的________和________。
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1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问题:(注意指导学生)
运输方式 |
作用 |
优点 |
缺点 |
铁路运输 |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
公路运输 |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 |
运量小、能耗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
水路运输 |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
航空运输 |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
管道运输 |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
用管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等),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
1)、把珠江三角洲的一吨活鱼运到香港最好选择何种运输方式,请简述理由;
2)、把新疆轮南的天然气运到上海最好选择何种运输方式,请简述理由;
3)、从武汉运5万吨大米到上海最好选择何种运输方式,请简述理由;
4)、把两箱急救药品从西安运到雅安最好选择何种运输方式,请简述理由。
2、读教材P76图3-30“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
(1)思考: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有什么关系?
(2)列举我国北方三个主要枢纽城市及其在此交汇的铁路干线。
附图:
(3)完成教材P77活动题1-2。
3、读教材P78图3-33“我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内河港口城市分布”,
分析城市的兴起倾向于河流的哪些部位,分别列举各部位兴起的典型城市;并简析原因。
4、阅读下面材料:
上世纪70年代,勇于开拓的户县人就在平原地区建成了九纵八横“棋盘式”路网。90年代,农村公路几经变迁,从泥水路变为砂石路,从砂石路变为简易公路,但还是基础差、等级低、油路少。“天晴扬灰路,天雨水泥路”,群众出行困难,也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2003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提出了“修好农村公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水泥路”的要求,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公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今,在户县,农村公路修到了群众的家门口,班车开进了村庄地头,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直接惠及了沿线人民群众,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交流,提高了群众精神文化品位,更带动了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依公路布局的渭河南岸观光带、城郊观光带,秦岭北麓观光带等3条观光带已建成;全县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户太八号葡萄名扬中外,同兴西瓜响誉三秦,焦将生姜远近闻名,太平、朱雀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成倍增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下一步,户县将严格按照市级示范区创建标准,让户县的每条农村公路都成为通达路、产业路、致富路!
分析,户县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因素对它产生了影响?在你预习教材时还发现哪些城市的发展与此相似,简单说说其发展状况及原因。
15分钟后,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进行评价,并适时进行补充讲解。
Ⅲ、课堂检测及课堂小结
学生完成以下练习题后,教师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小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1、关于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C.航空——当代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D.管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
2、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靠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城市多在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B.随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铁路枢纽及沿线出现了一些城市
C.扬州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我国商业贸易繁荣的城市
D.海上运输发展,京沪铁路建设使扬州发展更迅速
3、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是(
A.沿铁路分布
C.沿海布局
4、世界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城市密布,主要是因为(
①河流两岸全部为平原
④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
A.①②
5、清末,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原因是(
A.气候由于异常变化而变的恶劣
B.无节制的开发矿产资源导致资源枯竭
C.大运河於塞,不能通航
D.城市规模扩大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据此回答第6题。
6、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温和湿润
C.矿产资源丰富
Ⅳ、教学设计意图
第一题,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虽已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之密切相关。生活中选择怎样的交通方式,也是学生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将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分析问题的资料,最终通过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设计的问题难度也不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建立自信,相信自己依靠小组合作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就为下面问题的讨论和展示,甚至对他人的成果能大胆的评价开个好头。
第二题和第三题,因为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布局以及与城市的分布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只是知道了结论,会不会依据实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新课程的目标。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就是既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重点问题得以体现,最终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同时,通过分析青藏铁路建设中遇到的恶劣自然条件,能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第四题,交通运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变化会影响到一些城市的发展和分布。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家乡的发展,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