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不等春风,在这个冬日里,我们一起被父辈们曾经火热的青春温暖了一把。
8.2的高分,《芳华》终于璀璨绽放。
[ ▲映后直播采访大合影]
特别鸣谢:上海大光明院线
来回顾一下映后观众的采访吧!
我觉得邓丽君那场戏,大家在红色的布之下听着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邓丽君的歌声,在现在看来非常有感触。
和小说相比,结尾处理的很好,就是聚焦“芳华”。还有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也让我非常喜欢,感觉不像是国内才能拍出的好电影。
我打了7分。我非常喜欢黄轩,他听邓丽君的歌的时候,那种眼神表达的非常到位,加上他的台词说“每句歌词都往他心里钻”,根据年代设置的背景,他演的特别好。
小萍在月夜跳舞,加上配乐,特别勾我泪点。我还和爸爸说,让他们也去影院看。因为对他们来说,应该特别有认同感。
我也打了7分。中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对小刚导演就是蛮认可的。他表现的很克制,让人觉得好像有什么没有交代清楚,但其实是他刻意为之。他很会抓细节,然后对时代的背景进行了很真实的还原。
我打了9分。小萍得了精神病刘峰去看她的时候,那一段让我特别受触动。
因为家里也有人是军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让我特别有种感同身受,觉得好像是我的父辈们经历过的事情。今天几乎全程都是泪点,哭下来的。
我打了8分。电影突破了我原本对它的期待,不是从战争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文工团的视角,在那种时代下,它就像个乌托邦,是对美好青春的一种寄予。
还有一句印象特别深刻的台词“只有最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在今天的语境下,更有震撼力。
我打了9分。冯小刚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所有可以渲染的点他都表现的非常克制,从文工团到海南,随着时代和地点的转换,光线也从明亮到灰暗,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映照。
善良在这部电影里是一把标尺,通过它来看来量我们这个时代到底到了一种什么地步。
我打了8分。文工团要解散,大家抱在一起哭的那个场景非常打动我,我觉得结尾处理的很好,因为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还是希望在最后看到一个寄托。
小刚导演能在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安安静静拍部文工团有时代记忆的青春片,是非常难得的。我一定会推荐。
我打了8分。我个人很喜欢严歌苓,看过很多她的书。我觉得冯小刚导演厉害之处在于,他有一个大的胸怀,将这些碎片融在一起。
故事本身已经足够感人,小刚导演还加入了很多好听的音乐使电影整个丰富起来,非常好。我看完之后,特别想帮爸妈、爷爷奶奶买票,让他们去看,因为这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观众现场写的调查问卷吧!
透过文工团的故事,揭示人性的真善美。
哭成狗。
战火、青春,都被讲透了。
青春永恒。
再大的时代背景,也掩盖不了青春的爱情。
作为95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仍然让我感动。
青春永存。
大时代下的青春回忆。
这一代的芳华岁月,更值得被许多人知道。
最纯粹的年华。
《芳华》是“美好”,但其实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最多的是“美好”陨落的过程。
逝去的《芳华》记忆,青春片的另类呈现。
泪点满满。
芳华不逝,永远铭刻的青春记忆。
时光不待人,时代不饶人。
很棒的题材,镜头、光线都很好。
《芳华》正在热映中,
请去影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