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2014-03-20 15:12:10)
标签:

杂谈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  

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学情分析   

前几课所学的科学概念,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是学习本课的方法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和平时对动物生长变化中形成的经验是习本课的经验基础  

教学准备   

学生: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观察蚕蛹  

1.教师谈话: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  

2.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3.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1.学生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2.学生进行观察蚕蛹后进行汇报交流。  

   

   

   

   

   

   

   

3.学生作出推测,并说明推测的理由。  

观察蚕茧和蚕丝  

1.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2.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3.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1.学生观察活动。交流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2.学生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3.学生观看多媒体。  

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