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开滦周末
开滦周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2
  • 关注人气: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的梦想,从这里开始

(2014-03-03 10:42:55)
标签:

文化

文学的梦想,从这里开始
□ 杨立元

文学牵引着我的生命,也许因为我对文学怀着痴情,我一生都在走向文学的殿堂。尽管现在文学已不再有昨日的辉煌,但在我心中依旧神圣。回望走过的文学之路,有很多依恋,很多怀念。其中,最能勾起我回忆的是我上大学时照的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4寸的黑白照片,照片上题写着一行字:五峰文艺编辑部成员留影,1980年7月11日。我记得很清楚,那是我花了刚刚在《唐山日报》(原唐山地区的报纸,地市合并后并入《唐山劳动日报》)得到的5元稿费照的合影。照片中,我左侧是张力和关仁山。
20多年过去了,照片依旧是那样清晰,而照片的底版却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底,随着岁月的沉积,越发显得厚重和明晰。那个年代是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不像现在这样世俗和功利。如今,生活早已把我打磨得失去了青春的色泽和青年的朝气,但毕竟还存留了几分书生的固执和文人的率真,更何况文学还让我葆有当年的几分豪气,几分激情,并没有被世俗社会所完全同化,这也就更促使我怀恋那时激情燃烧的写作,并回望那段追逐文学的青春岁月。
唐山大地震后,我和其他一些同志被县里派往邻县山区的石矿,同去的有从农村选调上来的800名工人。这些工人的家庭大多伤亡惨重,他们在家里难以生活下去,才被村里派出来工作。大家同病相怜,所以开山挖沙时,常听得一片嚎啕声。有一次,一个工人夜间做梦说梦话,大叫一声“地震了”,大部分工人立刻从工棚里冲出来,沿着小路往家乡的方向跑,跑丢了衣服,跑掉了鞋。我们一边喊“没有地震”,一边捡回这些人丢弃的衣物,费了好大劲,才追回了这些工人。
我在矿里负责日常行政工作,主要负责做这些工人的思想工作。其实,我也非常苦闷,因为县里把我定为培养对象,我失去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若没有这场劫难,我恐怕已经在县机关就职了。在寂静的大山里,夜里只见天空中隐隐约约的星光和工棚里时明时暗的烟火,看不见前程的光明。我只能在摇曳的灯光下读一些文学书籍,给自己愁苦的心灵一点慰藉。
1977年冬天,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欣喜异常,但又有许多忧愁,一是因为我自高中毕业后一直没有摸过课本,二是因为矿里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看书,我没有学过地理和历史,恐怕难以通过文科考试。匆忙中,我找到了高中的历史和地理教材,白天没有时间,晚上还要组织工人学习,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或外出开会办事的路上,才能看一会儿书。
一个多月后,一个下雪的日子,我偷偷借公休的时间,回到家乡的高中参加了高考。我进入了初选,但填报的志愿太高,我记得我填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政法学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结果没有被录取。1978年夏季,我在县城偷偷地参加了高考,填报志愿过高却写了“服从分配”,致使我去了一个十分不愿意去的学校——河北师范大学昌黎分校。班里绝大部分同学的高考成绩在本科线以上,很多同学的成绩甚至超过了重点线,或因为年龄偏大,或填报志愿过高而来到了这里。我因为不愿意当老师而没有填报师范院校,但偏偏被调剂到了这里。我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不想去,后来经多人相劝,我才入了学。
我是党员,一入学便当了班长。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睡通铺,吃伙饭(食堂将一个班的饭放在一起),但我却很高兴,因为终于有书可看了。我每天泡在图书馆,倘佯在文学的天地,并进行文学创作,我的文学之梦便在这里诞生了。
昌黎是个山清水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北有曹操“东临碣石”的碣石山,南有黄金海岸,春天鲜花盛开,夏天凉爽宜人,秋天果实飘香,冬天暖日青天,全然没有都市的嘈杂,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我们的老师有许多是重点大学毕业或从事多年高校教学的教师,学校虽然与一些本科院校尤其重点大学不能相比,但须知顶层有顶层的风光,底层有底层的妙处。后来我曾去河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求学,领略了大学的氛围,但这里的恬静、清净是那些学校没有的。
我们生活在果园里,鸟语花香,树荫遮地,绿色葱郁。走出校门,便是青山绿水,花草遍地,是旅游的好去处。我们常去碣石山游玩,领略诗中“人在白云中,云在青山外。云飞人自在,依旧青山在”的绝美境界。学校被包围在一片果园中,它的外围是河北果树研究所的大片果树林,而学校自身也是果树满园。我有一张在校园果树下读书的照片,景色非常美,那是张力用他的照相机给我照的,他的照相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临毕业时他给我们班的同学拍了很多照片。
为唤起大家的写作热情,我在班里组建了“啜英”文学社。79级同学到来后,我们便在全校范围组建了新的文学社,因为学校就在碣石山的南麓,故称“碣石文学社”,又因碣石有五峰,故刊物名为《五峰文艺》。当时没有油印的条件,我们就将编排好的稿件贴在木板上,定期出版。我任社长,张力任副社长。后来,我们又吸收了中专班的关仁山。仁山是我的小老乡,我父母与他父母关系甚好,我在镇上工作时常得他父亲教诲,心存感激之情,自然对仁山多方照顾。我记得仁山中考时仅比录取线高1分,这在当时是很危险的,因为有百分之一的淘汰率,我找了学校的相关领导,说仁山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希望他们在录取时给予关照,这样才使他顺利入学。因他在师范学的主项是书画,我就让他帮助我们设计版面,抄写稿件。当时我的稿件有许多是仁山帮助抄写的,用仁山的话说,他是从我写的小说中知道怎样写小说的,这自然是笑谈,但起码是我的小说激起了仁山的创作欲望,确切地说,是文学社帮助他走上文坛的。后来仁山字画颇有造诣,也与这段求学经历分不开。文学社创办刊物的举动在学校引起了很大反响,全校同学都来观看,也引起了社会关注。曾在《唐山日报》当过文艺编辑的东燕先生很看重我们,经常邀请我们参加社会上的活动,并将我的稿件向《唐山日报》推荐。我的小说《“炮筒子”队长》被刊登在1979年11月3日的《唐山日报》副刊《春雨》的显要位置,占了半个版面。用“欣喜若狂”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或许有点过分,但我确实很激动。
后来,我的《侯大叔轶事》等小说被陆续刊登在《唐山日报》等报刊上。毕业时,因为热爱文学,我没有再走仕途,唐山日报社要我去报社工作,我自然很愿意去。但唐山地区文联副主席马嘶先生和《唐山日报》副刊《春雨》的编辑张汝林先生认为我还是在大学教书为好,因为当时学校已经决定让我留校任教。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一直在学校教书,没有离开。后来文学社的同学们大多没有从教。张力从基层干起,现已是省级领导,依然对文学充满热情,将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在工作中。关仁山现在是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齐雪岭是《中国工人日报》驻天津首席记者。尽管我们的工作不一样,但都是从文学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执着向前,而碣石文学社则是我们创作的起点。所以,我们忘不了文学社,忘不了在一起的日子。
往事如烟,一晃近30年过去了。过去的事情忘记了许多,唯有文学社的事情记忆犹新。尤其是这张老照片,铭刻在心底,是永远也忘不了。因为这张照片是我们搞文学的存照,是文学青年的身份证,更是我们文学梦想的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就是个人名
后一篇:只道是寻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