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保信的工匠绝活:试验千次,一丝不苟-1

2023-02-09 11:12:47

从事质量检测和研发创新等工作20余年来,苏保信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先后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14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冲洗,描迹……苏保信正在测量铜片中的杂质元素,每一个步骤他都重复了成百上千次,但每一次操作,他都一丝不苟。苏保信是安徽省某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

苏保信操作直读光谱仪分析铜原料的杂质成分。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我们目前所制造的电磁线以铜线为主,使用的铜基本上纯度可以达到99.99%,但仍然有0.01%的杂质。”苏保信扶了扶眼镜,“可别小看这些杂质。在这些杂质中,可以检测出大约20种元素,每一种元素的含量稍有不同,都可能对整个材料的特性产生细微的影响,在极端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电磁线,简单来说,是电线的一个分支,包括导体和绝缘层两部分。与普通电线不同的是,电磁线的绝缘层材料特殊,一般使用绝缘漆进行涂抹,厚度极薄。苏保信的工作,是针对不同的产品需求,确定电磁线特性,并根据产品监测数据,发现电磁线的不足,进而通过工艺和材料的改进解决问题。

苏保信(右)为工作人员讲解热老化耐压试验仪的操作规程。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不易。2013年,苏保信的团队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为了实现高端制冷设备的国产化,需要制造出国产毛细铜管空心漆包线。“一般来说,电磁线都是实心的,但是这种设备要求电磁线可以具备输送制冷剂的功能,所以必须是空心,但这可不是把传统电磁线中间挖空那么简单。”苏保信笑着说。

空心导体强度低,焊接难度极大,几乎一拉就断,涂漆难度也随之增大,当时这种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怎么办?苏保信的答案是:从零开始,加紧攻关。

不断改进辅助工具,温度和时间数据一个个试验,历经几千次的失败,耗时两年,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苏保信(右)与技术工人交流电磁线的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苏保信眼中,实验室是枯燥的,但也是有趣的。“对我们来说,每一次成功都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但是研发成功的成就感始终在激励着我。”苏保信说,“每一次失败虽然令人沮丧,但反过来想,也是发现错误的过程。排除错误的过程,就是迈向成功的过程。”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