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浅谈《论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8-04-02 08:21:11)

大华山中学李满清

本文阐述了中学德育的必要性,论述了在《论语》选修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并结合教学实践, 就如何在《论语》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提出了几个看法,使学生在感悟与体验中提高品德修养, 逐步形成完美人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应该在能够轻松地做好道德行为之后,再去从事文化学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老师下的定义。在“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中, 他把“传道”放在了首位。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是建筑人格大厦的基石,在教育中不可忽视。《论语》选修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笔者认为在《论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对于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有一定的效果。

 

一、在《论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文因道存, 道以文显”,《论语》选修教材所选取的多是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结晶,它以文字作为呈现载体,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的思想观点、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文”和“道”密不可分。因此其教学不同于一般单纯学习文言的活动。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 也包括有关文学、传统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其德育思想,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 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1],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提高品德修养。

 

 

二、《论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 结合学情,构建德育目标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2]。在这个关键期,结合《论语》选修教学,建立一个德育课程目标体系,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使德育有序、有目的、无痕化地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目标的制定,不仅取决于对本文个性的解读和课程标准的认定,还取决于对学情的分析。要掌握学生在特定年龄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思维特点等等,从而对德育的内涵进行取舍裁剪,明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这一堂课上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针对性,才有实效性。[3]让学生在体验祖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滋养,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教师在无形中将德育落实在课堂的点点滴滴,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解读文本,挖掘德育素材

 

《论语》选修教材的课程目标中提到: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意义有着执着的追求[4]。教师通过对这些语言文字的深入解读,从而挖掘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神,在课堂中予以引导,这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与价值观。

 

通观选修教材,孔子及其弟子论述道德的言论可谓俯拾皆是。德行、为学、孝友、修养等等。《论语》非常重视孝亲观念,如教学《克己复礼》讲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时,让学生们结合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去思考孝亲,作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成长坏境优渥,长辈对其宠爱有加,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感恩、孝顺父母。老师适时引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做到体贴父母, 理解父母, 孝敬父母。孔子对朋友的选择也非常重视,例如, 教《周而不比》时,讲到“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选择与正直、诚信的、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排斥脾气暴躁、优柔寡断、谄媚逢迎的人。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择友观,让正直、诚信、博学多闻成为中学生立志寻觅和努力模仿的朋友,营造敢于直言、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的氛围。《论语》中富含丰富的修身之道,正是中学生修身的范本,在学习《仁者爱人》时,讲到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是“己欲立而力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想站得住,自己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它要求人在交际和处理问题时,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所谓“恕”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宽容待人、体谅他人。让学生由此阐发自己的感想,举生活中的例子分析,由此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宽容待人的素养。

 

()优化诵读,进行德育渗透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文本的集合,诵读是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优化诵读形式,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文质兼美的语录体章节, 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 加深对《论语》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 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教学《君子之风》“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 学生在反复朗读后, 不仅记下了名言名句,也理解了孔子的义利观——在符合道义的基础上追求利益,课堂上借此契机引导,可以纠正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等社会现象影响的价值观,理性看待物质。再如讲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 给学生范读, 让学生随着激昂的朗诵不自觉的融进到语录高昂的氛围中, 再让他们仿读, 读出双重否定,反问语气,在读中理解孔子把责任视为君子必须承担的义务并且用坚定的意志去实现这种责任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而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学生,也要用坚韧的品质去肩负起学业、家人、朋友等应尽的责任。再如在教学《中庸之道》讲到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时, 通过男女生原文对话读、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对话读, 在读中理解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从而学会把握事情的“度”,在生活、交际、处理事情时做到恰到好处。

 

三、结语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孔子重视德智的全面发展,也表明了德育的重要性。《论语》蕴含着修身、治国、齐家、正心的大智慧,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思想内涵隽永深刻,教师在课堂中古

为今用,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论语》思想定能在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真正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