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字释义
(2018-02-10 10:51:42)
标签:
宋释义宋氏研究 |
分类: 宋氏文化研究 |
宋字释义
宋字,汉代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宀部》作了解释。然而此书的两种重要版本一大徐本和小徐本解释有异。大徐本解释为:“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徐铉补注“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苏统切。”据大徐本,宋乃会意字。而小徐本则解释为:“宋,居也。从宀,木声。”徐锴补注曰:“室居也。苏综反。”据小徐本,宋则为形声字。宋字到底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这是自古迄今文字学界研究的一个公案。我们只要翻开丁福保所撰的汇集历代《说文》注释成果的《说文解字诂林》,看看此书卷七下有关宋字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的各家之说,就可清楚争讼之烈了。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采纳了大徐本的会意说,但指出许慎将“宋”释作“居”,“此义未见经传”。《说文解字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看来,“宀”即远古时代,类似于四合院的原始房屋的雏形。也有注释认为是半地下、半地上、且屋顶高大的原始茅屋。
近人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十四说:“宀部收录七十一文,惟家、宋二篆同训居,则其本义固谓人所居之室也。大徐之言,必有所受矣。此篆次‘宕’后者,以宕为天然石洞,宋乃人造木屋,事类相近,故比叙焉。宋字本义,既不见经传,后遂用为国名之专字。《释名·释州国》云:‘宋,送也。’与许读同。自来说此字者,人各一义,又多以形声解之,皆嫌无据,今从大徐。”
李恩江、贾玉民主编《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则认为:“宋为商人旧都,制字从宀从木,表示宫殿高出木上;与镐京的镐字金文从艸从高的示意方式相同。”美籍华裔学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文化系主任周策纵教授在其所撰《古巫医与“六诗”考一中国浪漫文学探源》一书的第六章“从古巫地名、人名论巫的工作(巫山与宋玉广中则说:“《大荒南经》有宋山,其中有赤蛇(育蛇)和枫木。我已指出其所产与巫山相似。宋山可能也是与巫医有关的山。我还以为‘宋’字从室中有木,可能取祀木主之义。宋玉的姓名也许都受了巫术传统的影响。他们均将“宋”字作会意字看。中外学者的这些见解都是富于启示性的。
但王国维认为“商人即宋人也。余疑宋与商声相近,初本名商,后人欲以别于有天下之商,故谓之宋耳”。他在《说商》一文中详细论证了宋与商的关系:
商之国号本于地名。《史记·殷本纪》云:“契封于商。”郑玄、皇甫谧以为上雒之商,盖非也。古之宋国,实名商丘。丘者,虚也。(《说文解字》:“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又云:“丘谓之虚。从丘,走声。”宋之称商丘,犹洹水南之称殷虚。是商在宋地。《左传》眧元年:“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又襄九年《传》“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又昭十七年《传》:“宋,大辰之虚也。”大火谓之大辰,则宋之国都,确为昭明、相土故地。杜预《春秋释地》以商丘为梁国睢阳(今河南归德府商丘县),又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其说是也。始以地名为国号,继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后虽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称大邑商,讫于失天下而不改。罗参事《殷虚书契考释序》云:“史称盘庚以后商改称殷,而遍搜卜辞,既不见殷字,又屡言:‘入商,田游所至,曰往曰出。’商独言入,可知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尚号商。”其说是也。且《周书·多士》云:“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是帝辛、武庚之居,犹称商也。至微子之封,国号未改,且处之商丘,又复其先世之地,故国谓之宋,亦谓之商。顾氏《日知录》引《左氏传》“孝惠娶于商”(哀二十四年)、“天之弃商久矣”(僖二十二年)、“利以伐姜,不利子商”(哀九年),以证宋之得为商。阎百诗《潜邱劄记》驳之,其说甚辨,然不悟周时多谓宋为商。左氏襄九年《传》“士弱曰:‘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此答晋侯“宋知天道”之问。商人,谓宋人也。昭八年《传》:“大蒐于红,自根牟至于商、卫,革车千乘。”商、卫,谓宋、卫也。《吴语》:“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谓宋、鲁之间也。《乐记》师乙谓子贡:“商者,五帝之遗音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王之遗音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子贡之时,有齐人,无商人,商人即宋人也。余疑宋与商声相近,初本名商,后人欲以别于有天下之商,故谓之宋耳。然则商之名起于昭明,讫于宋国,盖于宋地终始矣。
按:据小徐本,宋字乃“从宀,木声”的形声字,而木古有“桑”音。清人孙志祖《读书脞录》卷七“木有桑音”条云:“古‘木’字有‘桑’音,《列子·汤问篇》‘越之东有辄木之国’,《注》音木字为又康反。《山海经·东山经》‘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注》扶桑二音,是也。字书‘木’字失载‘桑’音,人多如字读之,误矣。”杨宽补充说:“《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有大木,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而《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吕氏春秋‘求人篇》云:‘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皆足证‘扶木’、‘榑木’即‘扶桑’。《淮南子‘时则篇》:‘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注:‘榑木,榑桑。’此皆‘木’有‘桑’音之证。”宋字从木得声,“木”古有“桑”音,桑与商上古读音相近。由此可见,王国维推测宋与商上古音近,是有道理的。刘节先生也说:“‘桑林’是殷代的社树。后来的‘宋’,就都于‘桑林’,也同指一地。而宋字从宀从木,读如桑声。”
根据王国维、杨宽、刘节三家的观点,认为“宋”字是形声字而不是会意字,宋与商古相通,本指商人的社树桑树,宋人乃商人后裔。古甲骨文和钟鼎文、金文中的“宋”字,也是以房屋的象形为特征。古人解释为“足立林下,构木为室”。这大概可以理解为:原始祖先曾经居住在大树周围的原始巢屋的象征;或者就是祖先在远古后期(即:进化到已有象形文字时期),居住在有树木环绕的原始四合院的象征。
本文摘录自吴广平《宋玉研究》,特此致谢!
(宋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