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成童礼和成人礼
(一)开笔礼——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之门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古时,“开笔礼”是极其隆重的典礼,被称为“人生四大礼(开笔礼、冠礼、婚礼、葬礼)”之一。
近年来,这个古老的仪式悄然“复活”。在网上,可以搜到各地一些学校举行“开笔礼”的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份广西《2009年秋季学期扶绥县实验学校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活动方案》。这份活动方案拟得相当详细。在“活动目的”中这样介绍:“通过庄重的仪式,让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小朋友真正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开始学习,是走向成才的起点,以此鼓励同学们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学习。”在“活动准备工作及工作分配”一项中,有朱砂、茶,文房四宝和16开的虚写了“人”字的纸800张。参加人员有学校领导,一年级全体师生、各班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
仪式的第一项为“正衣冠”。依次为:1.自身衣冠(新生自己正衣冠);2.互正衣冠(邻座同学相互整理衣冠);3.师正衣冠(教师帮助学生正衣冠)。这项仪式出自《礼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弟子规》中云:“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讲的就是“童蒙养正”。其中也寄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正道直行”“正心诚意”“堂堂正正”的内涵,而这个“正”须从身体做起,从衣冠做起,我联想起从前的一些中小学校门口入口处,往往都镶着一面大镜子,供学子每天入校正衣冠之用,而现在有些学校校舍盖的豪华气派,却找不到这样一面镜子。
第二项为“朱砂启智”。即请嘉宾、领导、班主任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额头正中点上红痣,为其祝福。“朱砂启智”有称为“开天眼”,“痣”音同“智”,意为开启智慧,从此眼明心亮,喜好读书。
第三项为“击鼓鸣志”。“鸣”音同“明”,“鸣志”即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的声音越响,传的越远,说明志向的越大;而鼓本身还有发聋振聩之意。古人认为志存高远者才能有所成就,故为学先要立志。方案中具体做法为:先由教师敲击编钟三声以示学生从今启蒙,而后新生排队依次走到大鼓前敲击,边敲边在心里默默说出自己的志向。
第四项为“启蒙描红”。此项也是整个仪式的核心,先由校长演示——现场直书一尺见方的楷体“人”字,下面的学生提笔模仿,并要求做到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寓意从此做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每个孩子写好之后将字举起给周围的家长、老师欣赏。
可以想象现场孩子们提笔书写时那一笔一画、恭恭敬敬的神情,也可以想象他们举起人生第一个亲手写就的“人”时的那份喜悦与骄傲。《论语·学而》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先学会做人,再学知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天”“地”“人”并称为“三才”。《三字经》中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认为“人”是“五行之秀”,是天地间最尊贵的。这项仪式显然也体现了这个思想。
仪式的第五项为“茶敬亲师”。请学生代表给老师敬茶,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意味着从今往后,老师将引领自己走过长达十余年的学习生涯,所以要“亲其师,信其道”。给老师敬过茶之后,还要捧茶敬献给现场观摩的父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寄寓着中国传统伦理“天地君亲师”之道。
最后一项为“赠书送礼”。由学校领导和一年级班主任给学生代表赠送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并告诉学生书中有最基本的为人规则,不但要认真诵读,更要身体力行。接着由主持的老师带领全体新生诵读《三字经》中的部分词句。
整个仪式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与伦理价值观浓缩于其中,并以简洁、美好、庄严的形式予以呈现。它在孩子心中播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种子,也为孩子开启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我曾听说国外的中学毕业典礼颇为隆重,届时须邀请父母出席,并举行盛大的毕业舞会,却不知道我们自己的传统中有这样好的“开笔礼”。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比之下,开笔礼比毕业典礼更为重要,对人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可惜一百年来,被我们当做“垃圾”丢弃了。
当然,传统文化需要吐故纳新。古代的开笔礼中还有“参拜孔子”“状元巾洗脸”这些程式,描红则是描“上、大、人”三字。但近年“复活”开笔礼的许多学校没有照搬,而是适当地做了一些简化。去掉了“参拜孔子”和“状元巾洗脸”这些程序,并将描红改为描一个“人”字。不过,我认为,参拜孔子这个程式还是可以保留的。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小小的开笔礼,承载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蕴涵着读书求学、安神立命的思想。中国文化的魂,有一些就存在于这些传承千年的仪式之中。
(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1期,有改动)
(二)成童礼————走向成长之礼
传统上,人们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开始一个新的生命阶段,都要一个人生大礼,用以提示生命新阶段的含义。人生大礼一共有十个,叫“人生十礼”。“成童礼”即其中之一。
“成童礼”是古代中国贵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礼记》中说:“成童,舞《象》,学射御。”(《礼记·内则》)“成童”即长成大孩子(12~15岁)。“舞《象》,学射御”即学习武术射御、射箭御马等保家为国的本领。12~15岁的孩子以此礼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告别幼年,走向少年,树立报效祖国的大志等。
近些年,像“开笔礼”一样,“成童礼”也开始悄然“复活”。一些机构与学校将与此安排在学生小学毕业或初一入学后举行,主题为“告别童年,感恩立志”,也寓意生命进入少年时代,当奋发自强,莫负少年时光。我曾在网上看到广东英德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第一届成童礼的报道。
参加典礼的有该校六年级4个毕业班116名学生,12名学生家长代表。时间为2007年6月15日。整个仪式主要为主持人朗诵,主持人分别引导学生、家长和教师行礼。
仪式开始时,主持人先大声朗诵。
人生的重要时刻到来了,我们在这里向童年挥手,告别如梦如幻的童年时代,踏进如诗如画的少年门槛,翘首而望,迎接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
感恩上苍,创造了如此神奇的生命。成长是如此快乐,明天是那么美好。
感恩父母,把生命分给我们。又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了。
感恩老师,使我们获得了知识。当年在幼童眼中朦朦胧胧的世界,如今在少年眼里,已变得清晰明澈。
······
让我们举行一个仪式,送走我们的童年时代。
接着主持人要求孩子跟读两遍-----“告别童年,感恩立志”,并向父母行礼。
行礼的动作颇有讲究,要求:“坐着不动。双手附心。高揖,与额齐。行礼,手至桌面,躬身,不动。起,挺身,手起至额头。礼成,手回到胸腹之间。”其依据为古人席地踞坐,手至地面为“拜”。今人坐高,此礼仪动作与古人同。儿童行礼之后,主持人请台上的父母双手附心,平面推出,回“推让礼”。
整场典礼气氛庄严。当主持人带领学生齐声朗诵“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两遍之后,要求学生和父母拥抱,重温12年来的养育之恩,并对父母说:“爸爸妈妈请放心,我一直在努力!”与此同时,请父母谢谢孩子,说:“谢谢孩子,我放心你。”这时现场孩子和父母抱头大哭,一些父母没来的孩子也跟着大哭。
(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2期,有改动)
(三)成人礼——象征责任、义务与权力之礼
“成人礼”又称冠礼,是中国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已示成年。古代女子也有相类似的典礼,是在15岁时将头发盘起,再插入笄加以固定,称为“笄礼”,只是仪式不如冠礼隆重。
冠礼要在宗庙内举行。冠礼有三加,即始加、再加、三加,每次分别戴上不同行制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寓意。始加,戴淄(黑色)布冠,表示从此可以“治人”“治家”;再加,戴皮牟(一种用白鹿皮缝制而成的帽子),表示今后要为国家服兵役;三加,戴爵牟(一种像爵形的黑色帽子),表示从今有权参加祭祀活动。加冠之后,还要请参加冠礼的来宾为其起“字”,如此才算“成人”。
可见,冠礼也意味着一个男子从此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义务,并享受一定的权利。《礼记》对此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2009年5月4日晚,湖南卫视现场直播“‘成人礼2009’暨‘十八而志,青春万岁’”特别节目。晚会邀请了2009名18岁青少年,还邀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百度总裁李彦宏、残疾少年黄舸、留法青年李洹等嘉宾出席晚会将古老的成人礼搬上荧幕,融入时尚元素,进行了一场关于青春、责任、梦想的庄严而又隆重的典礼。湖南卫视副台长梁端平这样表示,他们(“90后”)遇到的问题,是这个地球上以前没有出现过的问题。他们绝大多数没有亲生的兄弟姐妹,几代人的爱都浇灌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是幸福的,同时又是孤单的、寂寞的。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是大众媒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各地举行的成人礼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向是试图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对接,为传统注入新的内涵。如,2007年9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三千名男生在校内举行成人仪式。仪式主要内容为面对国旗宣誓,以及赠送安全套。据报道,面对活动现场商家赠送的安全套,众大学生却显得有些拘谨。
成人礼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礼仪,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一场成功的成人礼,可以促使一个人的心理觉醒,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义务与权利,进而为人生的下一步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在成人礼上发放安全套这种“创新”之举,是否符合成人礼的本义,以及传统文化心理,值得探讨。
此外,过去的成人礼重男轻女倾向严重,是其不足。
无论是开笔礼、成童礼,还有成人礼,它们就像人生的一个个节点,或者是一个个加油站,送你走向更充实多彩的未来,同时也提醒你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义务。
(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3期,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