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大学》的节奏诵读谈中国传统读书方法

(2013-04-08 20:14:49)
标签:

传统教育

读经

教育

分类: 教授专辑

        由《大学》的节奏诵读谈中国传统读书方法


主讲人:王财贵教授

时间:2010/12/14

地点:浙江方太集团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孔子教室

记录:清和

 

第一点,不是我来吟诵给大家欣赏,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学到会吟,好不好?(众答:好!)我教大家唱好吗?(众答:好!)这样子大家可以带回去。

 

再来第二点呢刚才提到这是很正确的观念,就是书、文章写的好是有节奏性的。那么我们念书的时候也可以不要节奏性,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样子念,这样子差不多三四分钟就可以把一篇《大学》念完。那么,随个人那个时候的心情,还有他熟悉的程度,也不一定念快了就好,因为念慢了也有它的好处,那么念到心有所得的时候,是念不快的。

 

当然也不一定只有念慢就好,那么有时候念慢增加它的遍数,熟悉它的文句,有的时候他自然会有灵感,所以念快念慢其实都没有关系的,教小朋友也是一样的,念快念慢都没有关系。但是小朋友习惯念快,因为他总是不会去体贴意思,不体贴意思念快是无所谓的,你要体贴意思自然会慢,他自己就会慢而且慢的很慢,有时候一天只念一句,你就念不下去了,因为那一句要体会一天,所以这是无所谓的。

 

第二点说有节奏,我们加点节奏那是在齐读的时候,大家一起读的时候好玩一下,这是可以的,提高情绪。那么也不一定是要节奏的,就是顺着自然的口语也可以。但是节奏也好,因为它可以提高你的情绪,所以都无所谓,千万不要有一个固定固定的形式,这是第二点。

 

那么第三点呢,我听大家在念的时候有一些节奏,那这个节奏也是有一些道理的,那么这个所谓的节奏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根据我们中国人的语言的习惯,其实也是人类语言的习惯,大概是两个音节作为一个单位,这叫作词组。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话大概都是两个字为一个词比较多,尤其是在正式地读书比较规矩的一个讲话当中,尤其是文学上的表现,有诗词上的表现,大概以两个字为一个词组。

 

比如说《诗经》,最古老的韵文流传下来是《诗经》,《诗经》以四言为主,四言就是四个字,四个字大体分为二二,像“关关雎鸠”,一定是“关关”是可以停的,雎鸠,在河,之洲。如果有一个人念:关,关雎鸠,就会觉得很奇怪对不对?(先生笑,众笑)那么刚才“在河之洲”也可以,但是还是“在河”,“之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做文章的人也都以这个习惯性的节奏来作文。

 

进到汉朝的时候,两汉的时候,五言诗就兴起了,比如说《古诗十九首》,大概都是五言诗。五言诗再往下就有所谓唐诗,也有五言、七言,所以七言诗就是在隋朝时候兴起,在唐朝的时候非常流行,但是五言的还是留下来。不过呢越到后来自从汉朝以后四言诗就比较少了,当然你也可以作四言诗,但是就比较少,都是五言。那如果五言诗,比如说“红豆生南国”,它是二三比较多,比较少是三跟二的,“红豆”可以顿一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大概是这样子。

 

那么如果是七个字呢?七个字大概就是二二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概是这样子二二三。这个是属于韵文的模式,这个在念的时候确实很自然地,确实就会有这种节奏感出来。

 

不过呢所谓的散文,就是第一它的句子是零散的,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字数;第二呢它是不押韵的,这叫散。那么散文就没有固定的句式,所以你很难说是二二呢?还是二三?还是二二三?就很难这样子来分的。但是虽然没有这样分,在念的时候大概有二二这样的结构,自然会有,而且作文的人也大概都这样子做,比如说“大学之道”也是四个字嘛,“大学之道”它的音节跟“关关雎鸠”是一样子的嘛,“大学/之道”,很少人“大学/之/道”, 或者“大/学之道”,比较少这样对不对?作文的人本来作出来就是“大学/之道”。但是呢“在明明德”,如果意义上来讲是“在/明明德”,然后“在/亲民”,这个就是在意义上的分别了。但是小朋友在念呢,往往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也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很多人这样子念,但是没有关系,应该是“在/止于/至善”,“在”提出来,然后“止于至善”是四个字。那么,如果是大人知道意思了,他就可以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一听就知道这个人懂了。他如果念起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这样听起来就代表这个人不懂,所以听人家读书就知道他懂不懂,就是这个意思。懂不懂是懂它的字词的断词的问题,就是断词啦,就是一个词一个词地断。

 

我们在念书的时候,像读经,像刚才有些人带领的时候,他会带领有一些节奏,这样子念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为假如要算拍子的话,打拍子,“大”半拍,“大学之”就一拍,“之”是一拍,“大”“学”各半拍,半拍起来是呼吸,所以“大学~之~道”然后呼吸,“在~明~明德”,这是为了断句的时候呼吸,所以加上这个断句,你看“大学”一拍,“之”一拍,“道”跟呼吸一拍,所以假如说“大学~之道”那你的呼吸停的就比较久,要不然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直接接下去,你就没有呼吸的空间,所以为什么会有一些时候停下来,这也是很自然,有些时候会拉长。凡是双数字都会有一个地方拉长,然后使最后一个字念完以后有个半拍呼吸,凡是属于单数字都不要拉长,“在止于至善”所以五、七个字的就没有拉长,凡是四、六个字的一定拉长。这是你们的读书的规律,我稍微说明一下。顺便讲一讲我们古人作诗词的二二为一拍的这一种文句,这个也是叫作句法。

 

现在我们来唱唱诗词,本来古人读书是吟咏的,文章叫作讽诵,诗词叫作吟咏。那么,现在我们都叫作读书、读文章,其实“读”这个字啊,比如说读经的这个“读”,这个字本来是“演绎其义”的意思,读这个字本来是“演绎”的意思,本来是深议其义,就是深深地去探讨它的意义,这样子的方式叫作读,所以读书是去探讨书中的文义的意思,叫作读书。那么,在能够读书之前,其实是叫作讽诵。

 

什么叫“讽”?讽是倍文曰讽,古人写的是一倍两倍的倍,倍数的那个倍,那个倍通于我们现在背书的那个背,所以倍文曰讽,所以就是背书啦,不看书而读书,这个叫讽。

那么诵呢?诵就是长音曰诵,你把声音拉长了,这个有节奏的朗读,这个叫诵,所以叫作讽诵。现在我们说读经读经那个读,其实我们并没有深究意思的,没有做这种活动,我们最主要的是讽诵,所以应该叫作“讽书”,讽书就是背书;或应该叫“诵书”,诵书就是朗读。

 

不过呢讽诵这两种读书方法,我们现在一般人都不用了,都不用这两个字来讲很切实的读书方法,我们都说读书读书,所以我们就叫读经吧,所以读经的读其实是“讽诵”的意思。


但是呢读久了也有深究的意思,所以读经的这个“读”啊,意义范围比较大,叫作“讽诵”。

 

那么文章是讽诵,至于诗词呢?它是韵文,它不仅是韵文,它还是有规律的韵文,凡是有规律就是刚才所说的它的句法的组织是很有节奏感的,或者二二,或者二三,或者二二三,它有这种节奏感,它又有很深的意思,所以读起来就比较容易产生一种拉的更长,就是留下一个时间性,留下你个空间给你体会,所以自然会拉长,声音拉的更长。

所谓“情发于中”啊,这个诗是由你的情动于中,你的情感动于你的心中。情感动于你的心中,言之不足,你如果用普通的语言表达不够就长言之,把你的语言拉长。那长言之不足,你若拉长还不够,你就咏歌之,你就咏歌啦,你就咏叹,所以咏是一个口字旁一个永远的永,永远的永是长的意思,拉的更长,那个叫作咏。那么咏呢,咏而声音很细叫作吟,叫作吟咏吟咏。

 

那么吟咏如果是情感更加丰富,就变成旋律就加大,旋律加大就变成唱歌,所以从吟咏变成唱歌,从讽诵变成吟咏,吟咏变成歌唱。那么歌唱以后呢情感更加丰富,手舞足蹈,变成是跳舞,所以语言,读,讽诵,吟咏,歌唱,舞蹈,这是一体成型的,这是人类文化自然的发展,因此我们说古人读书都摇头摆脑,为什么摇头摆脑?因为它有节奏,他有体会,然后他从他的情感发出出来,不能够简简单单地读过去,所以他会拉长声音,于是手舞足蹈,身体跟着摇摆,这都是很自然的。

 

我们最近五四以来,就把这一种的读书的方式就讥笑它,变成一个东风先生,这个很迂腐的一个形象,这其实是对中国文化很大的打击,乃至于对人类的艺术心灵是一种诬蔑!那么,我们已经就把这一种讽诵、吟咏的传统把它断绝了,断绝已经九十几年了,这个我们为此非常地不平,至少我很为此很痛心和不平!我就不甘愿这一种中国人的艺术情操被打压,然后被消灭,我也觉得我们这些子孙啊真是不肖!那么这个不肖不是对不起祖先,是对不起自己,所以我一直都想要恢复这一种讽诵吟咏的传统,当然不大容易,凭我一个人不大容易。但是呢这是人性所在啊,我也觉得很容易,只是我的力量还不很够。

 

假如我还有更多的精神、时间,有一点点的经费,我就可以去调查哪里还有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的老先生,他小时候读过私塾,他曾经接受过讽诵、吟咏这一种的教育,他是一辈子不忘的,所以他到了晚年他读书,还是保持他小时候的腔调。那么当然南腔北调啦,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老师传授的都不一样,但是都是很自然的。那么,只要把这些人的声音把它录下来,甚至他的形象把它录影下来,那么多听多听我们孩子很快就学会了,甚至有些孩子呢,我们读经班有很多的这样子的例子,孩子自己会编他的曲调,他读书也是用唱的,只是他还没有形成一个风气,而且呢还没有古来的传统这样的老到、这么样的自然啊。

 

我有一个预感啊,我们这个讽诵吟咏的风气会再复兴起来!那么当然也有些人也像我一样有些关怀啦,有很多在座这种搜集工作。我也希望各位:你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也互相地鼓励,我们多去搜集一些资料。

 

那么今天晚上呢,有一个这样子短短的时间说大家放轻松一下,我们也来唱唱诗词,这个不是属于文章的讽诵,这个属于诗词的吟唱。如果是吟的话,那就是比较自然一点,比较接近口语;如果是唱的话,它往往已经加大了旋律的变化,变成像歌一样。但是这种歌也是比较旋律也是很简单自然的,那我们现在就唱几首。其实很容易,它既然简单自然就很容易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