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高考
——请永远不要断了老百姓孩子这条公平路
文/刘家荣
【前言】那是1977年8月的一个星期日,是我从新兵教导队分配到连队还不到半年时间,这一天上午,我们几个旬阳籍老乡清早爬山,其中一位战友借着山西兵的小收音机,边爬边听,当我们几个爬至机炮连所驻营房背面的高山顶时,早上9点钟,新疆时间也就是早上7点钟(因新疆时间和北京时间有两个时差,即新疆时间晚两个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出:“中共中央决定同意恢复高考,邓小平发表‘8、8’重要谈话”的新闻,这个消息如雷贯耳、晴天霹雳、催人泪下,我们刚到部队不到一年,国家就恢复“高考”,这多么不公平啊,老乡战友看出我在流泪,但谁也不知我内心的痛苦,为了能曲线求得上大学,到新疆边防部队服役,现在可以直接考大学,我们边防军能否让考,也是没有着落。)
——高考这个人生最公平竞争的平台,我渴望,我就要排除一切干扰实现!
1981年2月我放下了军转的行礼,送别了旬阳籍四面八方的战友,稍作休整,我冒然走进旬阳中学,这个在我家乡多数人看来那是教育学生的最高学府。时值高三补习结束做“高考模拟检测”,我找到当时的旬中校长柳忠恕(注:这个老校长是我离开旬阳前往新疆部队时就敬佩的一位有很高威望的长者、学者,他是汉阴县人,在旬阳从事教育事业一生,先后在旬中当校长、在蜀河中学当校长,81至84年间曾担任一届旬阳县教育局局长,1991年回汉阴县城居住,1998年年2月15日在汉阴县城因意外车祸不幸去世,终年73岁,1999年由省教育厅小教处处长、原旬阳县教研室主任史承德,原旬阳县教研室主任、临潼教育学院教授赵会川,我本人是具体联系和策划和组织撰稿,在吴建华主编的《灵岩》(即《太极城》前身)杂志1999年第2期总185期的《外籍旬阳人》栏目上以《桃李芬芳柳忠恕》为题歌功颂德),柳校长听到我的经历,高中毕业后当了两年农民,又当四年半解放军,6年多了,还始终不放弃高考这个理想,他同情,他支持,表示让我在旬中插班学习,他给教导处说:“多出一份试卷,让小刘也参加一下高三的模拟测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试答旬中高三复习补课测验题,答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四门题,我有些害怕了,这高考是要真本事啊!其他高三学生均放学回家,等过年后再看成绩,而独自将我的卷子改后调出来,4门总分合计是190分(1981年旬阳理科大专分数线是260分,文科的分数线是280分,高中专的分数线是255分)。我如果考理科基础太差,柳校长帮助分析,决定还是让我复习文科。可资料从何找(注:1981年全国高考还没有统编教材)?那么多书要看,时间来的及吗?我在调整思路的同时,也在思索着如何挑战新困难。从县城回家已经是离大年三十只有3天时间,我边收集文科复习资料,边点着煤油灯进行复习,那时我们家乡没有通电,煤油也还要按量供应。一个春节我基本上将所找来的文科资料通览了一遍,为春节后的进入旬中复习,打下了点滴基础。
1981年春季开学,我到旬中去插班复习,班主任说:班上人数过多,不好管理,让我再等一等,他怎么能知道我对时间的渴求,于是我自带凳子在复习班门外,从窗口外往教室里视听老师的讲课,两天过后,柳忠恕校长擦着泪到我跟前说:“再挤也要让娃子进教室里边听课”,随后,我便挤进了复习班,教室是原旬中的平房,排在最后一排,背紧紧靠着墙,班主说:“刘家荣你到这个班,我要把你当普通学生一样对待,上操、打扫除、集体活动都必须安排参加”。班主任的话,如同圣旨,我也就无话可说,要当学生、要圆高考梦就的低三下四。好在有一批同情我的复习生们,很快与我结识,他们帮助我,支持我,有田化玲、朱礼风、陈鹏、李保山、许明宝等多位复习生,经常代我扫地,我至今还记着她(他们)的好处,真要说一声:“谢谢”!旬阳中学食堂炊事员王恩达师傅,对我也十分关心,每次打饭我总是最后一人,不论饭好饭坏,一打就地一吃,快速又离开,几个月都是这个样子,王师同情我,知道我最大的需要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过去对我没有深刻启示,通过我从部队回来参加高考这段经历,才深刻体会这个时间的珍贵,可能有一些人不理解我,但自已当时连同吃饭、上厕所、走路这个时间都觉得可惜。从春节后改学文科,要把在校学生初中高年段及高中三年的文科知识都必须复习到位,紧追慢赶到参加文科复习的第2个月,我能基本和同复习班的复习生们对答练习题,第3个月我已经对有些高考练习疑难题进行梳编,有时在历史和地理知识上提出一些问题,复习生们还不能通畅地对答。大约到5月底,我已经将所有文科书过目了3遍,笨鸟先飞啊!除了数学和英语是我的心头大患外,其余科目基本有了定论,特别是地理、历史科,开始我比较怕,但经过几轮的强拼强记,我认为它也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如地理上的自然带分布成因,海洋洋流分布,包括地球上那个地方有海峡、名称是什么、通往、连接的地域等,地图的径纬度,地型地貌,矿藏分布等都是我们在军队的军事理论课中学过的,只是按高考答题适应,梳理归类,在这方面自我觉得比在校学生更有优势,这是我高考必胜信念的必要条件。
在回忆我应战高考这段经历中,还要谈数学和英语两科,我曾想竭力试图突破,然而好心的老师们都劝我:“放弃吧,你的时间太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是好建议,确实是时间不容我当硬头汉,那就认命了。因为数学科,我们在高中时只有一年学习的热潮,高二就被“批林批孔”给夭折了,并且当时的教材很简单,特别是新增加的集合部分,我们原本就没学过,而1981年又是必考题;英语部分,更没有基础,高一学的是俄语,高二学英语又被反回潮冲击,多数学生都未能入门,何况我们这些回乡务农又参军的人。在新疆部队我们又是学俄语,因为中苏边境用俄语,也只是简单口语,军事斗争对话等一般用语。这两科的薄弱性使我痛心思绪,准备放弃应对时,不料,农民有句口头语:“绳绳往往从细处断”。县招生办接陕西省招生办通知,从1981年起普通高考,上分数线录取时各考生不能有一科是“零分”,且英语虽不记入总分,但零分考生在录取时不录取,唉呀!我正愁着“英语”、“数学”高考不能过关的问题,刚巧它就冲着我的弱势来了。这真是唐僧取经要有八十一难,这是上天安排好的,只有应对。英语总成绩不计入总分,只要应付不“零”分就行,试卷中选择题有20分,那些老复习生给我说:有办法,老兵哥你答选择题时,要选“A”都选“A”,要选“B”都选“B”,或者要选“C”都选“C”,总有选对的答案,就不会得零分了,这个办法真管用,在正式高考时我就选择了自已血型的字母,即:“B”,果然英语得了7分,好笑!这直接是高考游戏,但游戏在我记忆人生中出现了。英语有了无耐的办法,而数学咋办?我决定从代数和集合入手,代数我在高中“回潮”时,有点基础,加之在部队也用一些三角函数的知识,“集合”部分虽没学过,但自我看起来很直观,容易理解,可能能抓一点分,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复习计划。我第一个找的人就是当时旬阳中学最有数学教学权威的老师,他住在旬中行政院后道的一个平房里,走到老师门口,简单扼要说明我的来意,他说把饭吃了再说,我就在那个小屋旁边等待近半小时,看老师吃毕下午饭,又稍等,才走向老师的屋子,还未说话,那位老师拿起一本小人书(是那种连环画版式),我仔细一看是《铁道游击队》,他蹲在门口不吭声一直看完,慢不经心地说:“你要问啥问题?”我说请指点适应自已高考的数学,如何复习?他然后问了几个数学知识,就说:“你这基础太差,无法补起”,我带着扫兴回到宿舍,郁闷中我下到旬河岸边,调整了一下思路,我决心下定“数学一定不能出问题”,天无绝人之路,正这样低头思考着,巧遇旬阳教研室的物理教研员赵会川老师(后担任县教研室主任,全国物理学会理事,他的“综合法教学法”被国家肯定,获县上“八五”科技奖),赵老师一向爱关心人,谁有困难只要给他说,他都会有耐心,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我将复习数学遇到的现实困难告诉他,从河边交谈至县教研室门口,他终于想出了法子说:“旬中有个向修宽老师,虽然代初中数学课,他这个人是汉大数学系毕业,功底不错,特别是对代数部分,集合他也行”。说时迟,找时快,即到旬中找到向修宽老师,一个对人忠厚的男子汉,赵老师一说来意,他便微笑地答应了,这个向老师确实有针对性,辅导时,我的感觉就象他把我的应考弱点看准了,他的观点是不让我强求得高分,只要能过录取关,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上,数学只要把他辅导部分完成,基本保证不得零分,而且高一点,但想大长进是不现实的,最后我以十二分的数学成绩,避过了“零分不录取”一难,主要前面几道集合题答对了,代数题也做了一点。7月7日至8日高考,经阅卷统计,我高考总分是274分,不含英语成绩是267分,大专分数线是280分,高中专分数线是256分,我这个分数是录大专不上线,录高中专上线。但按全省往年的政策是报了本科大专学校,就不让你报高中专学校,高考过后我估算自已也只能上个高中专,可高中专会不会录取,这是我应战高考后与命运抗争的又一次机遇和挑战.安康地区招生办通知,省上决定1981年高考录取按照“一条龙”的录取办法,我不理解这个政策的函义,就去问当时的县招生办主任潘定伦,潘说:“就是本科录不上,录专科,专科录不上了录高中专,只要是上了分数线考生,就多了一次被录取机会”,我自白道:“唉呀!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上一扇门,又为我开启了一扇窗”。是啊!当时国家还缺人才,虽说恢复高考后,一大批大中专学生受到学历教育,走上国家需要的岗位,但是全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还处青黄不接,特别是教师的培养需求量更大,我在填写志愿时,什么公安呀,交通、商校等都不作考虑,就填师范类。在等待录取的日子里,那是最难熬的日子,这可能是从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所有考生的共同心理,期盼中,有一天,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老师说,招生办找我,急赶过去,潘定伦主任说:“地区招生委员会牟广均主任(原在中共旬阳县委当过副书记,后任安康地区行署副专员)主持今年的全地区高考录取工作会议,会上研究几个特殊问题中,有复转军人参加高考录取一事,全地区1981年参加高考的复转军人有优惠政策(上分数退役军人,第一次享受降档录取),你上高中专线,志愿上填写是师范类,这只能在安康境内师范学校上,一是安康师专,二是安康师范学校,如你要上安康师专就降档录取,地区招办让两小时内答复,你快决定”。听了这番话,我又惊喜又激动,稍作思索,就直言回答:“我选择上【安康师范学校】,从小就听说有个安师,参军走时也只记的安康有个安师,我对师专不多了解(注:安康师专六十年代停办,恢复高考后又开办),请你给联系一定让我上【安康师范学校】”。那时确实对安康师专(招生简章上写得是“陕西省安康师范专修科”)不太了解,也没考虑专科比高中专学历高,更没考虑后来落实“书报费”多五块钱(注:我1985年参加全国首次成人高考,被“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科班录取,88年拿到专科毕业证书,90年6月又拿到了由国家教委验印的【本科毕业证书】)。有了地区招办这个信息后,我就回到老家农村,稍稍休息几天,给母亲操起了家务,全家砍柴、担水等活都是我承包起来。
要评价高考,我就是一个字“累”!我也是为人之父,儿子高考那种“苦”我是品尝过,因此父母要理解孩子们。为此,我在儿子高考的日子里,总是想方设法做点什么,找点资料,打点精神,甚至于在我生活中最薄弱的“做饭”项目中,也学会了《桂花土豆丁》这道菜,儿子刘彬最爱吃,其方法是:“把刮皮的土豆切成规格为指弹大的正方小块,放在开水中淡,捞出后放在清冷水少许时,再捞出放在盘中,放味精少许,滴点清油,少许盐,拌均匀备用,然后将鸡蛋打个小眼孔,只把鸡蛋清漏出来,鸡蛋黄另打在碗之中搅拌待用,切好绿色葱叶成桂花树叶状,打火将清油烧好,先炒鸡蛋黄象桂花状,再把盘中备用的土豆丁和绿色葱叶放进锅内轻炒匀出盘即可,这道菜吃起来清爽可口,能够增加应考高中生的食欲”。
虽然,这些事情也是为父的份内之事,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应战高考的一种理解和关怀,正由于我们父母对儿子高考的一种理解,能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我的儿子刘彬学习很努力,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进“国家100强高校”,且为“211工程”、“985”高校,他选择了学习理科,数学和英语是他们的长项,儿子刘彬考入北京高校自动化专业,高考成绩超出陕西省一本重点线60多分,大学本科毕业后他还不甘示弱,毅然又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儿子刘彬学习的上进努力,给其妹妹李雯的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养女李雯,2014年也以好的成绩考入“西北政法大学”。
现在的孩子们不为缺吃少穿而发愁,高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高考是大浪淘沙,人生经历一次高考,那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我们这一代,再推前一些,一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的农村知识青年,不是他们不想参加高考,而是“文革”十年国家停止高考,这个历史断带扼杀了他们高考的愿望。这个断带随着时间的流世而被人们在记忆中淡忘,因为这个历史不会重蹈覆辙,追求知识、追求科学、追求进步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现时代高考扩大了招生规模,但还有一些孩子不努力,主要是不干正事,上网聊天、吃喝游玩、追求享受,消磨了多么好的时代和光景。少数家长总怕娃吃苦,导致学生缺乏耐性,高考失败。学习也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跨越期,只要不怕吃苦,多数孩子的智力应该是均等的,当然也有个性差异,那个比例是微小的。我经常用自已四个月多时间应战高考实践,启发亲朋好友的孩子,启发战友的孩子如何应战高考,首先是“吃苦”、“掉肉”。1981年2月我从解放军部队回来体重是136斤,到高考毕7月12日体检,体重只剩下116斤,整整消瘦20斤,这10公斤的肉消失了,并不是我没有吃饭,不是生活不好,而是紧张的时间,每天24小时,我最多也只能休息6个小时,不是我不想休息,而是时间不容我休息,一分一秒对于我来说那都是珍贵的。高考过后,我持续有近两个周时间,全身无力,和别人对话如果超过五分钟,就要蹲下,精神高度疲劳后导致腰腿乏力。1997年《中国教育报》举行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题为《我的高考梦》,寄给该报编辑部后,过了一段我接到的是一份退稿函,编辑部说他们征稿对象(即:作者)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入国家本科院校的人员。哦!这一生想直接考入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只能成为永远的梦。我一点也不怨恨《中国教育报》编辑部,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这是中国高考历史的断带所造成。
1981年的8月9日,在家劳动休息时间,只听到我弟在门下喊:“我哥录取了,我把【安康师范录取通知书】从邮局给捎回来了”,此时那个心情至今也很难用语言表白。
选择走高考这条路,重新设计人生的前途和工作,这是自已的一种超脱和跳跃,人生有的选择好走的路,有人却愿走崎岖的小路,直路、崎岖路都有各自的走法,城里人多数走的是直路,农村人多数走的是弯弯曲曲的崎岖路,中国国民走崎岖路的人多,所以我也就站在了中国人大多数行列。
在此,我感激何永明老师(原旬阳县文化局局长,安康地委党校讲师,汉中市文物局局长),他对我人生的成长起了帮扶作用,每当我中午复习疲顿的时候,他总是在恰好的时间出现在我眼前,4个月的时间里,几乎一次没有少过,何老师是老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高才生,才华出众,撰写的汉剧《诸葛亮招亲》八十年代在全省获创作“一等奖”,奖金一万元。我深深怀念在人生关键时期帮助过自已的人们,我也教育自已的孩子常念他人之好!
再过三天就是“7月7日”,即全国恢复高考45周年,我撰写这一段文字,抒发自已对中国有这一块神圣“公平净土”而敬仰,农村的孩子、所有老百姓的孩子,他们都渴望公平,别再断了他们的“公平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