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旬阳寻访千古之谜蜀王冢 作家潘全耀

标签:
365 |
寻访千古之谜蜀王冢
潘全耀
一条叫着淯溪的神奇河流,因为一座蜀王冢而改名蜀河。
一个称为淯溪口的千年古镇,因为蜀河的渊源而改称蜀河镇。
淯溪口,从西晋太康元年(280)至北宋乾德四年(966),638年的郡县历史,凡兴晋、淯阳、长冈、黄土等郡县,深厚的历史积淀,却因一个蜀王冢而废名,可见蜀王冢的魅力之大。
那么,蜀王冢到底在哪里?它的墓主究竟是谁?
据《旬阳县志》1996年重修版记载:蜀王冢位于旬阳县城东80公里的三官乡王家庄,相传蜀王屯兵之地,据传,庄南耕地中部某处雨后每每干湿异常,疑即墓址,《洵阳县志》各本多有记载,然所谓蜀王为谁?诸本无考。
这样简短地象梦一样的记载,如同蜀王冢的墓址般飘忽不定,历代的史志高手们只能把它归于传说墓一类,千百年来,探寻在迷雾中的学者们受史志资料的局限,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蜀河镇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蜀王冢功不可没。它播下的种子,在一代代蜀河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蜀王冢改写了蜀河的历史。然而,墓主到底是谁?蜀王冢与蜀河、蜀河古镇的渊源?这些在史志里沉睡了千年悬而未决的话题,被人们重新提起,成为热议和研究的焦点,在学术界刮起了一股股旋风,使这个千古之谜变得更加神秘而扑朔迷离。
2017年2月27日,笔者怀着好奇而迫切的心情,走进千年古镇,寻访千古之谜:蜀王冢。在蜀河镇查阅了一天史志资料,晚上宿在弘道客栈,心潮起伏,彻夜难眠,28日一早,在周善群的陪同下,向传说中的蜀王冢飞奔而去。
http://s13/mw690/003wjx6gzy7bkIbvU2U4c&690
从蜀河镇出发,行车7.5公里,来到了蜀河镇吕关村五组王家庄,这里便是传说中蜀王的居住地,然而,当地村民对蜀王冢不甚理解,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蜀王冢就是“刘璋王墓”。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
刘璋?不就是三国时候称霸四川的益州牧吗?他也不是“王”,但当地群众固执地将他尊称为王,难道蜀王冢的墓主就是刘璋?这又是为何呢?我陷入了深深地疑惑。
这样的说法与专家的推断截然不同,我事前未曾想到,其中隐藏着多少你我不知的故事呢?
采访是从一个自称挖掘到一个疑是“刘璋王”墓碑的村民陶异清开始的。
http://s12/mw690/003wjx6gzy7bkIhPo4bdb&690
陶异清说,我们居住的地方叫王家庄,以前属晏沟村,后并入吕关村,现在是吕关村五组。我们这个地方以前不叫王家庄,叫王子庄,因为“刘璋王”逃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念讹了,不信你看,王家庄没有一户姓王的。
陶异清说,据老辈们讲,“刘璋王”居住在王家庄,死在晏家庄,就是现在的晏家庄村,晏家庄与我们王家庄只隔一道梁,就是钟王庙梁,晏家庄原来不叫晏家庄,而叫晏驾庄。
http://s1/mw690/003wjx6gzy7bkIk9GWkc0&690
陶异清带着我们沿村前的小路向墓地走去,他手指钟王庙梁说,刘璋王下葬那天,千人送葬,吹吹打打,浩浩荡荡,从晏家庄起棂,一肩抬上钟王庙梁,然后架马歇伙,擂鼓祭天,所以,钟王庙梁以前叫打鼓岭。打鼓岭现在还有人叫。
打鼓岭为什么又叫钟王庙梁呢?陶异清说,不知哪朝哪代,打鼓岭建起了钟王庙而得名,庙宇早已无存,仅剩一千斤大钟,大钟我见过,有1.5米高,下口两人合抱, 1948年旬阳第一次解放,大军走后,钟王爷给龙家河一员外托梦,说它们一行有男女两钟,从四川飞来,男钟落在打鼓岭,受人敬奉,而女钟没落住,跌入岭下蜀河深潭里,日夜以泪洗面,苦不堪言,希望有人搭救,于是,员外便在女钟落水的河滩搭台唱戏六天六夜,前来看戏的人有一千多人,同时,组织青壮劳力打捞女钟,听说摸到了钟,却无法打捞上来。钟王庙的那口男钟在文革中拉到郅家湾倒铧了,但融化的铁水无法成型,铧没倒成,倒铧人浑身起泡,不久就死了。
当地人说,大钟被毁后,钟王爷曾经托梦显灵,若有谁问他住哪里?就说“三药两柏四皂角”,即三根药树(黄连木),两根柏树,四根皂角树。现在仅存两根大皂角树。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严家槽,这块地是陶异清的承包地,距传说中的蜀王冢百米之远,中间隔一洼地,站在严家槽可以看清墓地全貌。那是一块横在我们眼前的长方形包梁,四周明显高于地面,象是人工堆起的厚土,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正酣,比周围的菜花高出半身,显得更为茂盛而稠密。
陶异清说,那是一组村民吉明安的承包地。在吕关村一组边沿,与五组交界,小地名叫虎头包,墓地在“包”的正中,通村公路从墓地边经过,公路经过的地方叫许家垭。墓地的对面就是“蜀双”公路,隔河相望,虎头伸向蜀河边,从虎头到墓地的“包”有100多米的斜坡。
http://s6/mw690/003wjx6gzy7bkIpB6XHf5&690
据吉明安介绍,这块地是他的承包地,原先是3.2亩,后割出1亩多,换成门跟前的地,现在大约2亩,宽27米,长估计50米,正好覆盖“墓地”面积。
吉明安出生于1955年11月12日,今年62岁,是一位诚实忠厚的老农,找到他时,正和妻子一起挖黄姜,听说我们打听蜀王冢的事,便与我们一起来到了承包地。
吉明安不识字,更不知道蜀王冢,分地的时候,这块地是一等地,产量高,上交的也多,别人不要,便塞给了他。他说八十年代中期,县博物馆曾有人来到这块地调查过,后来再也没人来。
正说话间,一组村民陈绪知来了,关于“刘璋王墓”,他说得头头是道,内容与其他人基本一致,有所不同的是,他听人说,“刘璋王”下葬的时候,有100个灵柩同时上山,葬在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其中之一,不过,人们都说这是真墓,生有地,死有方,从风水上讲,这是虎头穴,气势不一般,你看这土多厚!挖得再深,见不到一个石头,明显是堆土,高出地面很多,庄稼比周围所有地都长得好。
http://s7/mw690/003wjx6gzy7bkImS5Aq96&690
下午,我们来到晏家庄村,支部书记晏承义接待了我们。提到蜀王冢,他说,“刘璋王“住在王家庄,死在晏家庄,可是,“刘璋王”来时,最初避难在璋王沟,并不是王家庄,璋王沟在原庙坪乡望月村的一个深山里,那里沟深林密,不为人知,局势稳定下来后,才来到了王家庄居住,王家庄这个地方,山青水秀,地势开阔,蜀水环流,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盘,如一面镜子,庄院处于正中心,是一个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的地方,刘璋王在这里生活的很快乐,还建了一个绣花楼,这绣花楼8米见方,四面四层,远观象一座塔,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每面有两个圆窗,一层8个,为了纪念“刘璋王”,绣花楼一直被当地人精心保护,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拆除,实在可惜了。
关于“刘璋王”出殡路线,晏承义不同意陶异清的说法,从晏家庄到虎头包墓地,顺河道走是最简捷的路线,为什么要上钟王庙梁?可是,如果出殡队伍不在钟王庙梁架马歇伙,何来打鼓岭之说?晏承义猜测,难道,当时河道涨大水?
晏承义介绍,晏家庄的晏姓大约在明末清初由江西迁入,来的时候,这里的人几乎被李自成的部队斩尽杀绝,据说当地人奋起反抗,死伤无数,还有少数人四处躲藏,为了诱杀残余,义军用麻袋装满银元,在晏家庄房前屋后四处倒撒,并暗中监视,凡乘夜抢钱者立即枪杀。如果说晏家庄因晏姓而得名,也就300多年的历史,至于以前是不是晏家庄,没有考证过。
学者们认为,蜀王冢的墓主有三种可能,一是古蜀国在西迁的漫长过程中,曾经或在蜀河短暂停留,其中一位蜀王埋葬在这里,二是三国时候益州牧刘璋,三是后蜀孟昶的皇室成员,有人认为后二者不大可能,而有人认为后蜀孟昶更接近史实。唯有益州牧刘璋被学者们排除在外。
蜀王冢究竟在哪里?专家的考证为什么与当地百姓不同?“刘璋王墓“之说从何而起?
何人解开历史的谜团?专家学者们穿越历史,引经据典,在史书中寻找答案,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而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众口一词,其中还有蹊跷?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揭开迷雾的路还有多远?
传说不等于神话,推测不等于事实,一切皆有可能,只是没有找到可能的谜底,再高深的魔术,解开它,有时只需瞬间的灵光。
蜀王冢,千年之后还是谜吗?
2017年3月1日晚
注1:刘璋(?-220年),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法正又为刘备内应,刘璋不得已于214年投降,被迁往荆州公安(今湖北公安),于220年病逝于荆州。
注2:益州,中国古地名,古代九州之一,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全境和陕西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有汉中、蜀、永安等郡。治所在蜀郡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