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故里、人文渊薮——再话“溥彼韩城”

司马故里、人文渊薮——再话“溥彼韩城”
且说“溥彼韩城”这句话,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其中《诗经·大雅·韩奕》中这样写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全诗正文共290个字(标点是后人所加),分六章,前三章写韩侯入朝、受赐、饯行;四、五章写韩侯迎亲,蹶父择婿;第六章写韩侯筑城。全诗的主题是颂扬西周时期,韩侯接受册封,肩负着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现周王对其的优宠和倚重,公卿对他的尊慕和礼敬。明万历年间,由苏进和张士佩编撰的《韩城县志·第一卷·雍韩考》中也对此诗的六章内容有详细的记载。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意思为: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诗开首就指明了《韩奕》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地,就在今陕西韩城一带。诗中第六章中“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查阅《古汉语字典》,可知“溥”字只读p,不是多音字,原意是广大,此处可引申为高大坚固。“彼”字读b,意思是:那,与“此”相对。
再查阅《辞源》可知,韩,古国名,周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后为晋所灭,在今陕西韩城县也。结合上下诗意,“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可译为:那高大坚固的韩侯国城墙,是燕国的军队帮助下修筑的。其实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历史的故事:西周初年,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的小儿子、即周成王的弟弟,被封为韩(侯)。韩(侯)建国初,公元前1031年,韩侯国为了防止晋国从东北方面的侵扰,由于韩侯年少势单力薄,他的兄长周成王,便派辅臣召公,率领人马来到韩(侯)国,帮助修筑了城墙(韩城)。对此,韩国的老百姓赞叹不已,就传唱起了“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的歌谣。后来,这首歌谣便被采诗官收录并编入《诗经·大雅·韩奕》中了。从《竹书纪年·卷七》中记载:“成王十二年,王师、燕师城韩,王锡韩侯命。”也可佐证此事。
“溥彼韩城”中的韩侯国城的遗址就在现韩城市的老城区——金城区吗?据文献资料记载:韩城古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始筑土城,金大定四(1164)土筑加固,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本地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廷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城四门门楼额东日“东带黄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韩城”,北日“龙门胜地”。历经数朝,城之毖伤,不知凡几。可知现韩城市金城区的原城墙在公元615年所修筑,而“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中的韩侯城,大约在西周暨公元前1031年所修筑,时间上二者相差甚远。可见现金城区并不是那“溥彼韩城”的遗址所在地。
“溥彼韩城”中的韩城遗址今何在?据嘉庆年间,傅应奎、钱坫编著的《韩城县志·卷一·城第》中记载:“韩国故城,括地志韩城在今县南十八里,元和郡县志韩国故城今在县南十八里。”且经韩城人高增岳先生多年考证,并在其编著的《古老的韩城》一书中这样记载:韩侯国城遗址分布在今韩城市龙亭、芝阳一带,东起黄河之畔的城南村,向西经马陵庄、东论功村、西论功村、大鹏村、新庄,在清水村跨芝水河谷,再向西北方向直到西英村,城墙呈弧形,现存城墙残高0.5至 2.5米,底宽5米,全长约15公里。站在今天,遥想3000多年前,那可真是高大坚固的韩国城墙啊!
据《太平寰宇记》:“隋文帝分合阳,于此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明万历年间,由苏进和张士佩编撰的《韩城县志·第一卷·县建沿革》:“隋开皇十八年,更夏阳曰韩城县,取诗之所谓溥彼韩城也。”可见早在公元598年人们就取《诗经·大雅·韩奕》中“韩城”为名,一直沿用至今,约1400多年了,历史渊源的久远,人文底蕴的深厚,不愧为千年古县。
历史上韩城南城门楼上曾书有“溥彼韩城”四字,由于“溥彼”两字较生僻,而且人们常认字先认半边,该字方言的读音又于“薄皮或薄彼”相近,许多人这样以讹传讹了。造成了在渭北一带,外县人调侃或戏耍韩城人是总会把“溥彼韩城”说成“薄皮韩城”,意思是韩城人不厚道,吝啬。我想当今好多的韩城人也确实不知道“溥彼韩城”的由来和本意,这也是造成以讹传讹的缘故吧。
韩城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千年古县,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韩城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现在的韩城,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以改造提升后的老城区、芝川司马迁祠文化广场、西禹高速韩城入口等为代表的景区相互连接,相互呼应,形成了旅游产业的大格局。
说起韩城,话题就多了。在我的前半生中,和韩城的渊源最深,去过的次数也最多,也最有感情,当然,也比较熟悉。人文典故、风土人情也略知一二。尤其重要的是,韩城有几位好师友。老记者张勇就是其中一位最令我崇仰的良师诤友。差不多二十多年了,受教良多,时常心怀感念,由此,对韩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增几分好感。
为韩城鼓与呼,张勇先生居功甚伟。司马故里名扬天下,国际友人纷至沓来,央视大型节目屡次举办,尤其风追司马活动,轰动海内外,直至推动韩城大兴旅游产业,这中间的点点滴滴,无不有张先生的汗水与辛劳。特别是近十年来,先生振兴韩城佛教事业,多方奔走呼吁,筹集善款,大力营建,使韩城古寺庆善寺再度大放异彩,成为古龙门旅游业的又一大亮点。古城之古,更加名副其实。一座古寺的重光,不仅给韩城增色不少,更给海内外佛教信徒造福多多。如今的庆善寺,海内外信徒难以计数,无疑具有无比尊崇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创会也是首任韩城佛教协会会长,张先生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庆善寺是一处不得不去的景点。人,都是有感情的,一座城市也是有温度的。感知韩城,也感恩韩城,最主要的还是人的因素。
说起和韩城的因缘,还有一位老学者刘兆英先生。是当年老先生的一步《溥彼韩城》的专著,让我更加迷恋上了韩城。这句“溥彼韩城”的名言也走进了我的视野,当然,也走进了我的灵魂。
韩城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司马迁为代表的的《史记》文化、清状元王杰的状元文化、西周大墓的西周贵族文化、党家村的古民居文化、鲤鱼跃龙门的民俗文化等等,说她是文化渊薮丝毫不为过。
林林总总,言不尽言,韩城真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文史大书,一时半会是说不完的。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品茗论道,细细分说。
韩城大庆善寺
庆善寺位于陕西韩城市古城内,是韩城市唐代驰名的大寺院之一,位于古城南北大街东侧,故俗称东寺。据清乾隆县志记载:"《明一统志》:在县治东南,唐贞观二年(628年)敕建,宋至和元年(1054年)重修,有仁宗赐额。"历金、元、明、清各代修葺,规模恢宏,建筑雄伟壮观,享誉盛名。
其寺民国时期曾为县参议所在地,名曰"中山堂"。建国后其大殿为当时的县府重大会议礼堂,更名"群众堂"。1949年春彭德怀将军来韩城在这里作过关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解放战争形势报告。改革开放后将其寺用作市招待所,并进行了改建,仅保存了一座建筑宏伟的大佛殿。198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经韩城去山西,在这里就餐、休息。
1986年,在安居寨外东北发现并清理了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庆善寺的僧墓群,出土了三具制作精美的陶棺椁和一件白釉描花瓷枕,藏于市博物馆,鉴定为国家级文物。2003年9月24日,经省政府批准将庆善寺大佛殿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嗣后对其进行了重修,其寺大殿迄今已有1380年的历史了。寺内现存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海潮堂长灯记》、乾隆五年(1740年)《海潮堂砌基碑记》、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庆善寺大佛殿碑记》等碑石。
2007年12月15日韩城市庆善寺筹委会向陕西省佛协递交了"关于韩城庆善寺申请登记报告",同年12月24日由陕西省佛教协会向韩城市宗教局正式"申请庆善寺为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6月3日韩城市宗教局向渭南市宗教局请示"关于恢复庆善寺为佛教活动场所"的报告,2008年10月20日陕西省宗教局以陕宗批【2008】25号"关于恢复渭南市韩城庆善寺为活动场所的批复",从此,韩城市庆善寺为永久性寺观教堂。2009年6月22日,庆善寺整体整修工程正式启动。
2010年元月1日至8日,陕西省韩城市庆善寺举行准提法会,方丈首愚大和尚主法。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准提弟子300余人参加法会。
此次法会主题是"祈愿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对宣传韩城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稳定一方和谐韩城有着非常重要意义。这也是首愚大和尚第二次在庆善寺举办准提法会。
法会圆满晚会上,韩城市梁军民市长,韩城市统战部副部长、市宗教局局长丁少全,韩城市政协主席王秀兰以及韩城市文物旅游局王仲林局长、韩城市人劳局王建国等领导到会祝贺。
准提法门在中国流传至今已逾千余年,初从印度传入中土的古梵密法演变为中国式的"汉传密法"。在唐代时修学准提法或其他密法,只有宫廷及富贵人家才付得起巨额的供养,可以说是一种富贵法。直到明朝朝廷一度封禁密法,反而使得准提法的本尊--"准提佛母"深入民间,形成"哪里有土地公庙,哪里就有准提庵"的奇特现象。
首愚大和尚今年僧腊39年,25岁依止仁俊、广善两位长老披剃出家,法名"宏善",法号"从智"。后得禅宗泰斗暨儒佛道通学南怀瑾先生指导,颇得入处,得南怀谨大宗师嘉勉并予灌顶授传准提法,"首愚"乃为自谦之号。
首愚大和尚于1986年在台湾新竹建立峨眉十方禅林,开启准提共修弘法之序幕。曾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庄严寺住持。尔后随缘弘化于台湾、北京、香港、澳门、福建、海南、四川、浙江、山东、陕西、山西、河北、辽宁、云南等地。在他的大力弘扬下,美国东西两岸以及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各地亦相继成立准提共修会。陕西省韩城市庆善寺是首愚大和尚在大陆唯一合法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