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护国兴教寺

大唐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长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664年,玄奘圆寂后先葬于白鹿原,669年又由武则天亲自下旨,改葬于樊川凤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地理位置
兴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据西安城南约20公里。寺庙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
历史沿革
玄奘从天竺取经归国以后,倾注全部心血译经19年,公元664年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畔的云经寺。白鹿原地势很高,在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
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不仅如此,据说他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兴教寺自建成至今千余年间,几度枯荣,历尽沧桑,建寺约百年之后,即遭战乱毁坏,最大的劫难就是安史之乱,后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以致于到了废弃的地步,“塔无主,寺无僧”。
唐穆宗长庆中(821),昙景和尚主持兴教寺历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安国寺僧人义林筹修玄奘塔,同时备石准备刻铭,但塔未修毕,义林圆寂。圆寂前,他遗言门人令检,要他一定寻找名人撰铭。
大和四年(830)七月迁窥基塔于平原,“徙棺见基齿,四十根不断如玉”,沙门令检检校塔亭(《续高僧传》窥基本传)。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刘轲应请作成塔铭镶嵌于塔最底层北面壁间。
宋代兴教寺得以复兴。元丰四年(1081),知京兆龙图吕公至终南山太乙湫祈祷,途经兴教寺,登至少陵原畔,南望终南,青山秀峰,下窥樊川,山水秀丽,遂命寺主僧晏静创建玉峰轩。并推万年令陈政举作记,此记即《玉峰轩记》。宋元佑元年(1086)季春戊申日,宋张礼游寺时,尚用“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八字概括描述,可见当时兴教寺的建筑群还相当完整。
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今大荔县)龙兴寺仁王院僧广越法师从丰德寺东岭上圆测塔中分出部分舍利及供养物,移葬于兴教寺奘师塔东。圆测塔的风格、形状、规模与窥基塔完全一样。塔铭由宋复撰并书。在修建圆测塔时,“同时并基公塔即旧而新之”。在圆测塔铭中,还记述着测塔建成后“金轮宝铎,层构双耸,矗如幻成,其下各环以广庑,神像崇周,左右以附……及于塔之前,创修献殿六楹落成。”
元代兴教寺情况无从稽考,今法堂西北角山墙顶头下压一方元碑,经度量,碑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13厘米,上面刻字外露部分是“奉政大夫华州知州刘……大元初功兵马都元帅太师秦”。有可能是一方重修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夏季四月,赵垡在游兴教寺文中写道:“游塔院,观三藏、慈恩、西明三塔。《三藏铭》刘轲撰,《慈恩铭》李宏度撰,俱建初书;《西明铭》,宋复撰书。吕大防所创‘玉峰轩',以玉案得名,当在寺后原畔,今独陈正峰所为记,在殿壁间。寺僧有穴居者。壁间嵌古殿壁一块……”
从以上文字可知,赵垡游览时,兴教寺那种“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已不复存在。连“玉峰轩”的情况也只能従陈正峰所撰写的《玉峰轩记》中知个大概了。他在《兴教寺》一诗中写道:“败垣惊变相,残碣绣苔痕”。兴教寺的荒凉可见一斑。
据原悬挂于民国修建的钟楼里的大唐兴教寺改建钟上铸文得知,此钟铸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岁次丁未春三日谷旦,钟文为邑生员胡日德撰,钟铭文中说:“兴教寺者,唐肃宗之所名也,原依少陵,地近樊川,中有玄奘塔一,左右有慈恩,西明二塔。即诗中所谓日斜山字者是也;世远年湮,不无颓败,鼎残碑裂,游者伤目。”据铭所知,一个称太荣的和尚,见寺钟已毁,为了复兴寺院,光大佛法,因而改建兴教寺。功毕,特铸钟纪念之。
清同治年间,寺内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延至民国十年(1921)兴教寺外无围墙,内无殿宇僧舍,只有三塔耸立于少陵原畔。
民国十九年,关中大旱,饿殍遍野,朱子桥将军受印光法师嘱托在陕西放赈,与兴教寺僧人妙法、妙阔等展开了“以工代赈”的救济活动,救民于倒悬。
民国二十一年,戴季陶、居觉生来陕视察,大力倡修兴教寺,“盖以佛法救正人心,尤探拨乱反治之本原也”,以使“盛唐人心大定,文物昌明,国运因之兴隆。”得到国民政府党政要员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等人的大方捐助,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民国二十八年程潜再次倡修兴教寺,“并电明中央冠护国二字于兴教寺,用示拥护国家振兴佛教之之微意”,得到国民中央政府的同意,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
这次兴教寺的修葺是一次来自国民党中枢的有政治目的的修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所立的《重修慈恩塔院记》有详细记载。碑文开首曰:“民国辛未秋,倭人陷辽东,嗣又侵沪,寝及首都,于是中枢议建西安为陪都。”
碑文清晰地表明了,因日本侵略军攻打南京,于是才有“中枢议建西安为陪都”之举。因有中枢议建西安为陪都这个非同寻常的决定,也才有重修兴教寺一事。显然重修兴教寺并非一件单纯的佛事,而是具有非同寻常的目的。
在此之前,国民党许多要员都先后来陕视察,新修《长安县志》还说蒋介石亦曾来过兴教寺,“或倡修周陵以振兴中国文化,或倡修茂陵以表现中国民族尚武精神,皆示国人以反本自奋为救国图存之地”。“又出其余力,倡修慈恩塔院,盖以佛法救正人心,拨反治之本原也。”
由于有以上政治目的,所以才大兴土木,重修兴教寺。关于修建兴教寺的时间,在由松凌汪清明书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的“捐资碑”上写得很清楚:“民国二十八年程公颂云发起建大殿及经楼,民国三十一年,工程始竣。”
这次修建的项目有大殿、藏经楼、山亭、院墙二百堵、山门、僧寮三楹,并刻了玄奘、窥基、圆测三师像,还为寺院购买水田12亩。这次重修共耗资十二万七千零六圆。
1949年5月,长安解放。当时的长安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佛寺自然也不例外。兴教寺围墙被淫雨淋塌,墙头的草在风中摇晃着,慈恩塔院地基下陷,严重危及玄奘塔、窥基塔及圆测塔。藏经楼、大殿、法堂従外面看似乎还保存完好,但里面不少地方渗漏,有的地方椽檩腐朽,明柱、门窗,楼上栅栏,由于日久天长,风雨剥蚀,油漆已脱落,寺院墙上、砖上被游人刻划或用墨画得横七竖八。
当时寺院住持是妙阔,平时住僧仅3、4人。1950年至1953年这3年里,韦村小学由于校舍紧张,还曾用殿宇廊房做教室上课。
1953年春,因周恩来总理要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参观访问,国家为了修葺刷新兴教寺,韦村小学従兴教寺搬了出去,政府拨专款将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油漆一新,并在藏经楼下布置客厅。经过这次修葺,这座古老的佛寺,开始呈现生机和活力。
1955年以后,参观访问兴教寺的外宾和游客日益增多,特别是东南亚和日本、朝鲜的外国游客增加更快,其中不少是国家领导人。中央及省市领导也频频来寺参访。为了保护名胜古迹,适应外事活动的需要,陕西省及长安县政府对兴教寺的修复非常重视。1955年至1956年,对寺内殿宇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整、布置。
整修后的兴教寺一扫过去残败的景象,焕然一新,显得肃穆庄严。当时寺内共有地18亩,殿宇约占地8亩,果园、菜地占地10亩。建筑分三个部分,以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及法堂前东西廊房为中部建筑群;西部为慈恩塔院,分布有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塔北有塔亭(殿)五间,西边靠塔亭有僧房一间。东院为藏经楼区。到1956年,殿宇、僧舍和应用之房共计20余间。当时住持为妙阔,常住僧6人。僧人经常参加劳动,养耕牛2-3头供役使。
1959年下半年,兴教寺住持妙阔移住香积寺,曾任兴教寺监院的释常明法师在妙阔离开兴教寺前的1958年就开始住持兴教寺。
“文革”年代,兴教寺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未受到大的破坏,但也没有什么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一步落实,兴教寺住持释常明法师,先后砌了塔南护坡,大修大殿、藏经楼,将寺院破旧的土围墙更新为一色砖砌围墙。建卧佛殿,铸万年宝鼎、千斤铜钟,重建钟鼓楼。兴教寺现有大雄宝殿7间、法堂5间、东西廊房10间、卧佛殿7间、会客厅6间、东院藏经楼8间、法物流通处7间、库房与客房8间、钟楼、鼓楼上下各4间、小汽车房1间,共计100间,新增加房舍共70多间。
前几年,释常明大和尚圆寂以后,寺院的继任者继续弘扬佛法,续佛慧命,香火鼎盛至于今日。兴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
建筑格局
兴教寺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
正院中轴线,将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建筑。
山门为楼阁型砖砌,正上方镶嵌着"护国兴教寺"五个大字。
进入山门,钟鼓二楼东西相对。钟楼为1931所建。
五楹大雄宝殿,红柱碧椽,飞檐凌空,门额上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大雄宝殿”牌匾。殿内供奉着元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镀金坐像,高约3米,重1.36吨。还供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和缅甸赠送的白玉石刻弥勒佛像各一尊,西侧有唐朝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大雄宝殿绘有彩色壁画,殿后为讲经堂。
进入东跨院偏门,迎面便是五楹藏经楼一栋,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竹密茂,雅致幽静,别有天地。藏经楼为二层: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二层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
西跨院又称慈恩塔院,是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形参差耸立。
三座塔之北的慈恩殿内陈列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石刻像等。
三座塔之后是三藏院,大殿内有精美浮雕,描述西天取经的经历。
大遍觉堂建于1931年,供奉着玄奘大师法像。
法堂建于1929年,内供奉元代铜铸毗卢佛像,堂内四壁镶有《金刚经》刻石及明代佛像画轴卷。
法堂后有卧佛殿,此殿内供奉长约9米的香樟木雕刻卧佛,金箔贴身,右肋而卧,金光闪闪,满殿生辉。
文物遗存
兴教寺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是玄奘法师、窥基法师、圆测法师,中国唯识宗两辈三祖的最终安葬地。
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三藏的舍利塔,玄奘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分别为玄奘弟子窥基(西)和新罗王之孙圆测(东)的灵塔,造于682年和1115年,形式与玄奘塔略同。
玄奘舍利塔
玄奘塔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左边的陪侍塔中,安葬着他的弟子圆测法师灵骨;右边的陪侍塔中,安葬着他的另一位弟子窥基法师灵骨。
玄奘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层出檐。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塔内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层较高,以上各层依次收减。因是墓塔,所以除层外,其上四层概不能登临。玄奘法师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层,底层拱洞内有 玄奘法师塑像。
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因亦称大遍觉塔。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
窥基舍利塔
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中,祖父尉迟懿是隋朝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是唐朝开国公,伯父尉迟恭是唐朝名将,受封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东归长安,专注传译事业,并着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两年以后,即应诏参顶译经。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
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年)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舍利塔的西侧。
圆测舍利塔
圆测是新罗(朝鲜)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
武则天当政时期,圆测颇受优待,每遇中外名僧论道,必邀圆测首位开讲。垂拱年间(685~688),圆测受诏助中印度僧地婆诃罗译出经论十八部、三十四卷,武则天写序于各经之首。此时,新罗王数次上表,请圆测师回国,弘扬佛法。但因武则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国而留居大唐。
证圣元年(695),圆测再一次应诏助于阗僧实叉难陀译经。然译事未终,即卒于佛授记寺,时为万岁通天元年(696)七月二十二日,临终前,圆测嘱咐弟子将自己陪葬在师父的舍利塔旁。火化后弟子慈善分其遗骨,带回长安,葬于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北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龙兴寺僧广越,又取丰德寺东岭上测师遗骨一份,葬于兴教寺玄奘塔之东侧。
寺庙文化
壁画
兴教寺大殿四周外山墙顶部现存有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绘制的20余幅壁画。壁画出自沙溪甸头村白族画匠张宝之手。兴教寺残存的20余幅壁画,色彩鲜艳,宗教色彩浓厚。
最有特色的当数正殿外间门楣上的《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殿南面右山间外壁上的《罗遮大佛母》、殿南面外间外壁中铺的《太子游苑图》。《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民间又称之为《释迦牟尼佛会》或《释迦牟尼降魔图》,整幅壁画框高7.54米,宽3.03米。画中间绘有女性化的释迦牟尼(如来佛),结迦趺坐在莲台上,顶盘发髻,两个耳朵挂上大耳环,披大红描金袈裟,袒胸,露右手,腰系裙,右手伸掌搭右膝,左手屈肘仰掌当脐。释迦牟尼背有头光、身光二圆圈,内外皆饰彩云,并有两道毫光左右散射。
佛像左右两边上方有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各持兵器,镇定自若。释迦佛右边两天王像前有鸡头神魔、鹿头神魔、熊头神魔、恶鬼,此佛经称为"前四魔";释迦佛左边两天王前有马头神魔、猪头神魔、虎头神魔、恶鬼,佛经云“后四魔”。各挥兵器,脚踩灰云,施以熊熊焰火向着释迦佛,视之犹入地狱。
图的下方绘有一贵妇,二侍女立于马车中,前有白马跪伏。马车前有一老妇,两男像,均手持镜。图的下方绘有一勇士张弓欲射。侧立二女同乘马车中,两白马作奔驰欲行状。整幅壁画构思巧妙,既有正义的化身释迦佛、四大天王面对险境,泰然处之,镇定自若,又有邪恶的妖魔鬼怪嚣张跋扈面目狰狞。还有贵妇、侍女、猛士、奴仆各具神态,活灵活现。还值得一提的是,释迦牟尼佛像在这里已经变成女儿身,这在全国所有有关释迦牟尼佛像中是极为罕见的。
《太子游苑图》创设了山水秀丽,景色宜人的氛围,画中的国王、太子各具情态。文武官吏、男女侍从小心谨慎地服侍国王和太子。这幅壁画被专家推崇为南诏、大理国时期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现存台湾的《张胜温画卷》、石钟山石窟等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历史物证。
《罗迪大佛母》在民间又称之为《佛母降魔图》,整幅壁画框高1.60米,宽1.80米,内绘有一尊佛母,头戴宝冠,两耳穿环,双眼微闭,身着短袖袒胸衣,服饰璎珞。画中佛母有六只手,中间两只手各持火焰宝珠,有两手持弓箭,张弓欲射,其余两手曲掌向外,整幅壁画多手却无堆砌之感,布局极为巧妙。画中的佛母还绘有罩光,内外以彩云衬之。佛母手持兵器,六手面对四面八方,给人一种佛母端坐中央,准备着随时降服世间的一切邪恶力量的感觉,因而当地老百姓尊称它为《佛母降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