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分扣子(邓德彬)
(2013-05-07 22:14: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案例 |
课程标准中的原型
例20 图形分类。
如图6所示,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图6
[说明] 本活动适合于本学段的各个年级,可以在要求上有所区分。本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清楚,分类是要依赖分类标准的,如扣子的形状、扣子的颜色或者扣眼的数量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而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本活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图形的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的共性的能力。另一方面,活动还要求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对扣子进行分类后的结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教师在此活动的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类标准。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关注一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如先关注颜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关注两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如进一步关注颜色和形状;最后再关注颜色、形状和扣眼数。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混乱。
(2)根据已经讨论确定的分类标准对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合作完成计数;各小组呈现统计结果。
(3)教师组织学生报告统计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评价,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64页“数学好玩----分扣子”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在一上的实践活动“淘气的校园”中孩子们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怎样认识?刘老师在口算训练中也有自我评价。看来针对孩子的评价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自评以此来读懂学生。那么,我们如何用好这样自我评价的环节来读懂学生呢?
这是教材上的评价表:
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表现是:
能找到合适的分类方法。 |
|
|
|
能主动参与分类活动。 |
|
|
|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
|
|
|
个人认为:师首先应关注这三个标准。在教学设计阶段应考虑如何合理引导孩子使用合理的分类方法,激发孩子参与的主动性,调动孩子积极动脑筋。
学生情况分析:
孩子们在一上经历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到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的结果是不同的。孩子们在一上的“数学好玩”中感受到校园中处处有数学信息,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在与学生对话时谈到数学好玩时,这个孩子就兴奋的告诉我把数出来的数量用圆圈画下来这样很好玩。同时在“一起做游戏”中孩子们兴奋的将他们堆出来的形状让我拍照。说明孩子们对学习数学是相当有兴趣的。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孩子们的成果表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将更大。
通过前测:(我选择3个不同程度的孩子)
1、孩子们看着情境图,能感觉出摆放较乱,需要分一分来摆放整齐。(个人认为:可以在情境图之前出示一些摆放整齐、好认的扣子,通过对比使孩子内心产生分类需要。)
2、孩子们的第一种分法都是从形状上来分的,看来图形的形状对孩子的刺激比扣眼数更大。(这符合孩子们的观察特点,按扣眼数分需要对孩子们的合理引导)
3、两种分法分二次后的结果相同,孩子们都能得到“他们的分法不同,但结果一样。”的结论。
4、在自我评价阶段3个孩子都能对第一个和第三个指标打笑脸,第一个。在第二个指标中有1个孩子说因为习惯的原因可能打哭脸。(说明这个内容对孩子来讲并不难自己也主动地动脑筋。可能是老师平时组织小组活动时习惯要求不落实而造成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理解具有共性又有异性的物体分类的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如何体现整理数据?)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课件出示谜面,引导学生猜谜语。
兄弟几个人,各走各的门,
谁要走错了,出来笑死人。
(打一服饰用品)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猜出是纽扣,那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到纽扣的世界里探究数学的奥秘。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1.说一说。
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一说都在哪里见过纽扣。
预设:在商店里、衣服上……
2.看一看。
(课件出示多种纽扣整齐摆放比如在一件衣服上、商店放在一排等画面给学生展示数学的整齐美)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许多纽扣杂乱摆放)
3.想一想。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么多纽扣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太乱了;把纽扣分一分整理一下……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把纽扣分一分就更整齐,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纽扣。(板书:分纽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对比两组纽扣的摆放情况,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小组合作,亲历分类过程
1.议一议。
讨论:你准备怎么分,跟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引导全班交流分类标准(形状、扣眼数)
2.分一分。
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要求 :
(1)小组同学先商量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确定按什么标准分,然后一起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组内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观察分的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学生中不同的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
三、全班交流, 汇报分类情况
1.展示交流分类情况。
分小组交流分类情况。
预设:
(1)按形状分:正方形、圆形
(2)按扣眼数量分:两个扣眼、四个扣眼。
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方法的分类标准(形状、扣眼数等),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每一种方法都是怎么分的。
2.反思比较分类方法。
(1)回顾梳理。
课件出示不同分类方法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分类的方法(按形状分的;按扣眼数量分的)。
(2)观察发现。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按扣眼数量分和按形状分两种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分的结果,与同伴交流,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预设:
圆形的扣子还可以根据扣眼数来分等等。
(3)继续分类。
请孩子合作继续对你刚才分得的结果继续分类。
请同学到展台或黑板上交流。
交流之后再根据每一种问,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汇报分类的结果,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展示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对分类过程的回顾梳理、分析比较,很好的发展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四、比较结果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分法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最后的结果一样。
2、出示更复杂的扣子图。
想一想:按不同的标准分下面的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一样吗?(猜想)
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验证)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分类的多种标准后,及时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内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理解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但如果继续往下分,分得的结果都一样。
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回家后,请同学们用你学会的分类方法,动手把自己的书包、书桌整理一下。
请孩子们填写自我评价表。
(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态度作一个反思,同时也对自己在集体(小组)中的角色认定,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素养的考量。)
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表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并根据个体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