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地名解
(2016-01-21 09:29:14)
按这一出使任务,将标题定为《使至凉州》岂不更准确?为何用了一个方向区域极为广大的“塞上”?这不使人不着头脑?“至”作为动词“到”的意思,一般应带具体地点的宾语。这里王维有意虚化,想必就是要表达广阔的大西北,和诗中的“大漠”与“长河”呼应,构成壮观的广阔背景,使画面更有气势,更具冲击力。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正表现了王维诗的浓厚风格。
“属国过居延”,“居延”据考证应为现甘肃张掖西北,可王维出使的目的地凉州是今甘肃武威,无论如何王维也不能越过凉州往西又走二百多公里,这令人费解。作为使者王维是不会不懂这一地理方位的。那么我们还从诗题“塞上”推断,这样虚化地名,无非是说边塞地域广大,行程之遥远罢了,也为本诗内容起到烘托作用,故将其行程扩大。这已有人这样推测。
“萧关逢候骑”,“萧关”即今宁夏固原市,王维从长安奔凉州不路过此地,应走陇西临洮一线,那为什么说“萧关”呢?我们认为是借此指打探军中消息,因“萧关”和“候骑”均和战争有关,王维又是慰问战斗中的将士,这自然是他关心的话题,至于是什么“关”并不重要。单点“萧关”,这可能是汉代重要防御关口,那么用有知名度的关塞来代表就更典范了吧!
候骑回答“都护在燕然”。这一句就说出了三千多里路程,显然这“燕然”又不是实指。这句话就是说:都护还在战斗前线。此句透出战斗仍然紧张。燕然山在外蒙中西部,确考为抗爱山。王维慰问的是战胜吐蕃的崔希逸,怎么都护去了北匈奴的内陆燕然山?既然是慰军胜战,那么就选汉代窦宪率兵击北凶匈奴大胜于燕然山勒石纪念的历史荣耀吧?与其说是地点,不如说是用了一个汉代典故,以此庆祝唐军的胜利罢了。这与此次出行的任务就完全吻合了。
这些地名无一实指,均在王维笔下信手拈来,完全为表现诗
此外,我们细数行程还会发现,那两个千古名句,也并非是行程的顺序。
从行程看,王维是先经过黄河后经过沙漠的。黄河从青海出来,从六盘山西麓流向银川西
有人把这两句诗理解成一幅画面,《唐诗鉴赏辞典》中张燕瑾说:“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
那么何理把两句位置倒过来写呢?那就是为了押“an”韵。这在岑参的诗中也有体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写到“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疏勒”指疏勒河流域,在敦煌以北,此行应是先过武威再到疏勒,况且北庭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在疏勒东几百公里,不可能路过疏勒。这样写还是为了写西域的广阔边塞,极为荒凉的境域,而且也是押韵的需要,是非常工整的对子。
再看王昌龄的那首著名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首短诗涉及四个地名:“青海”应为青海湖,“雪山”指祁连山,“玉门关”距敦煌西北70多公里,“楼兰”今新疆罗布泊南。从青海湖一直延续到楼兰,以涉及到河西走廊及西域广大地区,长达千余公里。这哪里是“望”的视野所及?但四个地名却概括了广大的边塞地区的千里战场,正是诗中“百战”的地点。是长期边塞生活的写照。至于唐代将士在那样一个广大的疆域,反复抵御吐蕃与突厥的战争艰难,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都进行了集中凝练地概括。地名的虚化较突出的表现了边塞诗的艺术概括力。
我们认为:边塞诗中的地名,一是虚实结合,二是具有艺术想象和概括力,三是表现边塞疆域广阔苍凉景物,四是有利于思想感情表达。这也是唐代边塞诗永远高唱战斗进行曲的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