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察今》的寓言论证

(2015-04-21 14:35:17)

谈谈《察今》的寓言论证 

             ---兼谈一道训练题的编制 

                                                                                                                     九台市第一中学 田宇

《察今》的寓言论证很有特色。本文大量使用寓言,使人并不觉得重复累赘,反而感到非常生动而富有情趣。这在文言议论文中是很少见的,和现代议论文比较更是独具特色。

《察今》用三则寓言侧重于三个不同角度去论证一个中心观点,是该文论证风格所在。“循表夜涉”侧重于“时”的变化;“刻舟求剑”侧重于“地”的变化;“引婴投江”侧重于“人”的变化。这三个角度非常典型,因为处理一切问题都必须顾及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从这一点上看,三则寓言对证明中心论点是十分有力生动而丰富的。这可以说是议论文中的以繁胜简。

在具体论证过程中,三则寓言不仅角度不同,而且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每则寓言都呼应了“时”与“法”的问题,每则都有鲜明的点题性语句揭示论证的主旨。这就是三则寓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论证,而每则在侧重自身角度的同时又体现中心观点。自身角度表明本则寓言论证的必要;中心观点表明三则寓言是一个整体。这种关联和照应使本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

《察今》使用寓言论证的结构也十分细致完整。具体结构如下:

引述故事;评述内容;进行比较;评析当今;作出结论。

这种对论据进行细致地分析引申作结的论证过程,是议论文论证应遵循的原则。这一点对学生写议论文、纠正论据加观点的弊端帮助极大。

但在研究上述使用寓言论证时,我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循表夜涉”、“刻舟求剑”都是严格按照上述五部分来论证的;只有“引婴投江”不仅五部分顺序不对应,而且还少了一个“评析当今”的论证部分。这是本文的结束段,就本段那是谈“人”的问题,就全篇说应是“时”与“法”的问题。为什么到此就改变了论证步骤了,我认为这是作者的失误。从前两则寓言论证的五个步骤看,从三则寓言论证“时”与“法”的论题上看,从本部分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上看,这则寓言都没有改变论证结构的必要,非但如此,它还破坏了三则寓言对应的整齐性,削弱了文言对举表达的对称性。据此我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调整。

怎样调整呢?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实验,最后确定编制一道训练题来完成。

首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第一则寓言的五个步骤,归纳后照此让学生分析第二则寓言。这一步很顺利。

其次讨论第三则,进行比照。学生很快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步骤与前两则不对应;而是少了一个论证阶段。此后,我让学生根据前两则寓言把此则寓言的论证步骤调整过来;如果补出缺少的一个论证步骤,下面补出的语句那一个最恰当?

A、 人已变而江未易。

B、 时已变而法未易。

C、 人已变而法未易。

D、 时已变而江未易。

此题设计的意图是:训练学生对作者的成文思路进行归纳的能力,体会每则寓言前后联系的中心论点。有很多学生选择A项,因本则是从“人”的角度谈的,但从前两则看应是明显错了,因为前两则在本则缺少的部分都是谈“时”与“法”,应为B项。这样才使三则寓言连成一个整体,而且非常集中地证明本部分的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趋同。

此训练题可以以一则带动三则,从而牵一发动全身,归纳整体思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语言对举行文的特点,增强议论文的读写能力。这是一道有一定思维深度、牵动面较大,而且十分有效的训练题。

《察今》的寓言论证尽管有其不足,但就整体来说并不失其光彩,它仍是一篇用寓言论证观点的典范佳作。

《教育实践与研究》199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