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黍离之悲”探源
(2014-12-24 07:45:52)
千岩老人萧德藻评姜夔自创曲《扬州慢》有“黍离之悲”。
为方便起见,我们先引《诗经》出处:《诗经·王风》“黍离之悲”。据说,这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庙宇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来,人们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千岩老人到底发现《扬州慢》哪里有“黍离之悲”呢?
“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之意。说“国破”扬州并非北宋的卞京;说“家亡”姜夔并非扬州人。词中固然写了扬州被金兵摧毁之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但单就扬州而言,也看不出国都已破。这要联系姜夔家族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姜夔随父从北宋流离到了南宋,终身布衣,目睹了国家失去半壁江山的痛苦。在金兵侵入扬州十五年后,目睹现实的萧条而产生了亡国之痛。其实他借扬州代指卞京,只有如此才能称为亡国之痛。因为他暗指了西周镐京的沦陷和北宋汴京的失去,这才合“黍离之悲”的本意。
那么《扬州慢》词中的“黍离之悲”的触发点是什么呢?也就是“亡国之痛”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我以为不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而是具有“彼黍离离”风格的“尽荠麦青青”。历史上的王宫已是黍稷疯长。这里的“离离”不是褒义“茂盛”之意,是难以控制的疯长,正如“离离原上草”。现实中眼前的景物是“尽荠麦青青”,同理“青青”也不是褒义,也是“疯长一片”之意,更有甚者是野麦子。我们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相似处,才找到了“黍离之悲”的根源。也会找到诗歌构思的历史借鉴。
我们从诗人的亡国之痛经历出发,从诗歌的表现艺术手法来源理解,这应该是千岩老人的独具慧眼。诗人评价诗人可能更内行,更专业,更具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