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与“长江”——读杜甫诗《登高》
(2013-03-20 14:21: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语文教育 |
“落木”与“长江”
九台一中语文组:田宇
2004.6
《登高》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来被人赞赏,这是本诗中最重要的意向群。本人就近再读,谈谈心中的感悟。
我们先看二句诗景色的虚和实,这是理解二句诗的最重要途径,舍此难以打开此二句诗的大门。
我们应该看到它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无边”、“不尽”都是想象,只有想象“无边”,“落木”才“萧萧下”,只有想到“不尽”,“长江”才“滚滚来”。
眼前景:“长江”未必“滚滚”,“落木”也不会“萧萧下”。现实的空间表现悲凉萧条,国家一片战乱,安史之乱结束后四年,军阀又割据混战,杜甫眼中才能呈现“无边落木”的景象。历史的时间全是苍凉的回忆,从唐王朝的不断发动战争扩边,到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再到眼前的军阀割据。加之个人一生的贫困潦倒,仕途的不畅,理想的幻灭,一齐涌上心头,才把那心绪寄托给那“不尽长江”来表达,可见一个多病的老人(五十岁寓居夔州)怎样承受?一身善感的神经是多么地凄凉?一颗凝结着百姓情结的心该是怎样的跳动?这一切,我们都能从两句景物上感知,更能从“艰难苦恨”中寻求答案!
很多评家都认为这两句,“境界雄阔”,人教社《教参》也说“气象宏伟”,“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实际上是无尽的苍凉和悲愁,是一种人生的重压,也是一种人生的感叹,更是一种历史的呼喊。
如果是豪放派诗人,这一景色定是气势加气魄,胸怀加理想。但在杜甫却截然不同,正如《唐之韵》所说:“‘不尽长江滚滚来’,抽出来单看也很有些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但前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一种萧杀的气象,是长江之水流得很艰难,就与李诗的意趣大不相同了,”很多人说该诗“境界雄阔”,可能是“抽出来单看”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只能是杜甫移情于景的眼中色彩,心中色彩,这是个性化的,只能是杜甫眼中独有!
这两句诗对偶极工,映衬自然。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仰视,一句俯视,一句时间,一句空间。两句诗又都虚实相融,“不尽”、“无边”是虚景的联想,“萧萧下”、“滚滚来”是眼前的写实,虚实相叠从现实的眼前联想开去,才使诗句传神,才加大了诗句的内涵,才活化了眼前的景物,才创造了品读的空间,可能大诗人总能如此吧!
此外,这两句诗还包含着声音及色彩,“滚滚来”“萧萧下”,不光是情态,“情”指作者的感情,“态”指景物的状态。我们从中还可以听到那“滚滚”狂涛的怒吼,听到那“窸窸窣窣”“沙沙”而落的萧索木叶之声,随着视线所及,我们又可以看到那浑浊的褐色的江水奔涌,看到那枯叶满地随处飘落的黄叶。诗人简直把我们带进了那难以控制和解脱的境地,难怪诗人感喟霜染鬓发了 ,心头是多么地凄凉啊 !
这两句诗我们从景物关系,人景关系上还可以得到启迪。那就是诗人眼中的景物永远是有限的,但诗人触景生情的联想却是无限的,这里的联想不仅仅指思想感情,往往也是目力不及的景物联想,正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不懂诗家语的人曾问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他不知诗人眼中的景物是无限的,是“不尽”和“无边”的,是“万里悲秋”的。这是诗的特点,也是文学的特点。如仅就眼前景来写,诗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了,联想的部分没有,诗的情感和思想也就不存在了。
据此,我们理解鉴赏诗歌可不能光顾眼前哪!我们的联想同诗人的联想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