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侍坐》与《季氏》两文的对话比较

(2013-03-17 19:07:54)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侍坐》与《季氏》两文的对话比较

 吉林省九台一中  田宇

                                 2006.5

《论语》中《侍坐》是替代旧版《季氏》一文选入课本的,这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相对完整的两篇文章。由于《论语》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对其中较典型篇目进行对话关系的研究,会更好地把握《论语》的风格,更深入地理解对话人的深层思维和动机,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内涵。
本文将从两方面阐述这两篇文章的对话关系:一是关于对话焦点研究;二是关于对话结构的比较。

一、 关于两文的对话焦点

 
《侍坐》篇孔子向四人问志,四人言志各有不同,曾点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对其特别赞赏,那么,孔子究竟赞赏什么呢?这里的焦点问题就是所谓的,就文中表达我们可以概括为:子路重治国,冉求重治国,赤重小相即以礼治国,所以孔子均认为他们都是在仕途道路上发展为政才能,而曾点恰恰是以和乐自然的最高礼乐社会为目标。这既是孔子赞扬曾点的原因,也是曾点与三子者不同之处的,只有我们理解了这个的内涵,才能贯通全文。
《季氏》篇中冉有闪烁其辞,孔子步步紧逼,用十分尖锐的语言批评冉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里所说的双方均心领神会,孔子抓住这一谈话的焦点,针对冉有所找的借口,揭露了这一下所掩盖着的真实用意,可用下面的图示表示:
借口和真实意图的对应关系
http://s1/mw690/c03ecaect7c02e50eb0c3&690


借口1冉有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说这哪里是不欲呢?而是谋动干戈于邦内;借口2冉有说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说什么,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即的要夺取鲁国政权吧!我们弄清楚双方围绕的所指,全文辩驳的焦点所向就一目了然。

二、 关于两文的对话结构关系

   
由于两文的内容所限制,表现出了不同的对话结构。《侍坐》是四人言志,孔子评志,所以呈现并列性的横式结构,《季氏》是冉有和孔子的辩驳,内容表现逐渐深入,所以呈现为纵式的结构。
   先看《侍坐》的结构图示:
 

http://s13/mw690/c03ecaectd90e0993ed8c&690




子路说千乘之国,冉有才说方六七十,公西华针对二者又退一步说非曰能之,曾点对以上三人均不赞同,所以说异乎三子者。这既是各自言志的需要,又为孔子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便表现为横式的平面的评价式的结构特征。

再看《季氏》的对话结构图示:

纵式结构:

http://s12/mw690/c03ecaectd90e0998e20b&690
   
以上我们用标点按三段内容标志对话关系。
   
冉有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接着孔子就用了两个反问句反驳,这是一次对话。二次对话冉有应正面回答孔子的两个反问,他却用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回答了问句(1无乃尔是过与?回答(1)一则可以推卸责任,二则又回避了问句(2何以代为?的锋芒。因问句(2)里包含了孔子的三个十分充足的理由,所以冉有避重就轻不去回答(2)。在冉有回答(1)问之后,孔子又发出了两个反问,问句(3则将焉用彼相矣?用名言,比喻说冉有没有尽职尽责,问句(4是谁之过与?说过错就在冉有。这时的冉有已无法躲避,放弃了回答(3)(4)的问句,只好去回答一次对话中的(2)何以伐为?逼出后世必为子孙忧。至此孔子的(1)(2)两问就都已达到目的,所谓用严厉的辞色逼其就范。冉有怎样闪烁其辞,左右躲避也无法逃脱孔子的4个逼问。从这种不对应较跳跃式的对话关系中,我们看到了谈话双方的深层思维和动机,冉有想在老师面前蒙混过关,推脱和掩盖自己助纣为虐的目的,孔子也不正面,诘责直接指出要害,而是顺势而下,一步步地逼冉有自己招供。我们找出这种谈话的逻辑关系,孔子的老练和洞察力,冉有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表里不一面对孔子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就跃然纸上了。这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也准确的反映了谈话的内涵和风格.这就是我们研究它的意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