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录的搭档)常敬:我们尽量在生活中去找一些能够产生复利的事情,...

(2022-10-10 09:55:49)
分类: 实践轨迹
(李录的搭档)常敬:我们尽量在生活中去找一些能够产生复利的事情,...
2021-05-28 投诉 查看源网址
阅读数:858
私人学习、研究和(或)实践的一亩三分地,部分内容会采取一次性付费的方式出现,敬请不要付费...
   1.   24 2.  3.4. 5.A 6 .                                   原标题——  李录的搭档)常敬:要避免短期思维方式【(李录的搭档)常敬 •202 10515 •芒格书院】   芒格书院于2021年5月15日-16日举行了2021年度的第三次读书会。 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美国喜马拉雅资本COO常劲先生从美国西雅图连线,就查理•芒格的智慧、价值投资思想及实践,参与现场的讨论分享。同时与现场年轻投资者及经营者有关于实际问题与困惑的互动。以下为常劲先生的分享与问答实录。常劲先生分享环节  芒格先生的诚实是一种极致的诚实我跟芒格先生打交道,其实也经历过很多人说的,那种被视而不见的过程。当然我的运气比较好,可能是因为我跟李录先生一起工作的原因,芒格先生对我还是稍微有点照顾,会跟我握手,但基本上有时候也是处在一个看不到的状态。但也确实正像贾宁说的,芒格先生,如果你真的有机会能接近他,真正去了解他的话,就会发现他很big heart,是心胸非常宽广的一个人。他表面上对各种世俗作派都不是特别在乎,但这种冷酷或者严厉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当然这也代表着他个性里头的一部分。 可最重要的是,他的诚实是一种极致的诚实,不会为了别人装模作样,也不会太在乎别人对他的感受怎样。可另一方面,他确实也会去在乎他周边的这些人,对他们非常好,好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非常为别人着想,非常热心,非常慷慨。 他做了非常多的慈善事业,从来没间断过。他太太和他都一直给社区捐款,一直做很多善事。他自己过得却非常朴素。过去他一直没有私人飞机,后来有了,也是因为夫人年龄大了,家人也比较多,主要是为了照顾家人,才用了私人飞机。他也一直住在自己的老屋子里。大家如果有机会去洛杉矶去看看,就会发现他的屋子比巴菲特的屋子还要humble(低调)。我曾经有幸去过他家,里面非常的简朴。真正让我特别尊敬他的,首先还是 他的思想真的非常博大精深。他的知识面非常广,了解的东西、知道的东西非常多,而且想问题想得非常深。 尤其是他逆向思维的能力,在我遇到的人里极为罕见。 就比如大家听到他经常讲笑话,讲冷笑话,这些东西你越去想,就越觉得有趣。另外一个值得敬佩的方面是他的自我道德标准。 我从来没在其他人身上看到过,像芒格先生、李录先生这么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非常强调个人主义,强调自我的利益,自我的意识,相比之下就更是难得。我们老祖宗也说,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人前做很容易,但你在人后,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去做同样的事情就非常困难。 但芒格先生不管是在人前还是人后,他做的事情从来都是一样的,他说的和他做的事情是完全一致的。 这也是我跟芒格先生接触后特别钦佩的一个方面。因为和李录先生一起工作的原因,让我有幸能够有机会和芒格先生多一些的接触,虽然接触确实不是很多,大部分时间也是处在被他忽略的状态,但总的来说,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去观察他,向他学习,确实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学习价值投资,本身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它难,不是因为道理很难,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关键是,里面有很多东西跟我们人性里头的一些东西是相悖的, 要找到学习的方法。在这个方面我稍微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但也仅止于个人经验。因为我对价值投资的了解,可能比一般人会多一些,但跟查理、沃伦、李录这些大师比起来,差得还是很远,还是在不停的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第一是,要认清一件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其实都有很多的缺陷,有很多思考上的盲点,会经常犯错误。就像芒格先生所说的,会去犯一些非常愚蠢的错误。但我们不应该怕犯错。犯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不停地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找到一些足够简单的做法,能够不停地坚持下去。什么样的做法才足够简单呢?就像我们练武功一样,可能大家都觉得站桩这件事情太简单了,但是如果你能够把它坚持下去,30年、50年都去站,我相信你的功底会非常深,至少你底盘的稳定度会非常高。人家站桩5分钟10分钟就受不住了,你可能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都没问题,而且非常的稳。所以道理就是, 你要找到生活里头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能够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但另外一方面,就像我们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会犯很多错误,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是需要我们去克服的。不光是自身的困难,不光是在生活中,在公司管理上也是。喜马拉雅资本在经营发展的过程里并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的困难其实也很多。但是我们尽量去做简单的事情,把事情简化。因为大家都知道, 系统越复杂的话,问题就会越多,也会更加脆弱。尽量去做简单的事,刚性就会更强,应对困难的能力也会更强。 当然这个也是相对的,怎么去做得简单也很重要,并不是越简单就越好、越对。要通过大量思考、大量试验,找到真正有韧性的简单。而不是为简单而简单。要通过很多试验、很多学习、很多总结、反省,才能找到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二是,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有可能会创造价值,也有可能摧毁价值。要尽量去做创造价值的事,而不是去做摧毁价值或者浪费时间的事。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其实都很有限,花时间去打游戏或用在其他一些无聊的事情上,可能就把自己的时间浪费掉了。而把时间用在能够创造价值的事情上,就会更有益,将来的成就也会更大。当然,还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能够创造价值的事情都可以accumulate(积累),能够复利增长。比如说,我们看了很多电影,但除非我要做导演、做演员,不然看很多电影也不见得就能积累很多知识,或者说有很多实用价值。但读书不太一样。如果读书比较多,就能够系统地去学习一些能够积累的知识,形成复利增长。 所以我们尽量在生活中去找一些能够产生复利的事情,不断坚持下去。李录先生在演讲里也一直在强调,我们在生活中要找到一些能够去产生compound power(复利)的事情,然后把它坚持做下去。知识是一个,我们的工作经验也是,我们做的一些善事也是。 另外有一些我们坚持做的事情,能够为我们积累信用。比如说,我每次参加任何会议、跟任何人约会都要能够准时到达,一直坚持下去的话,我的信用也会具有compound power,会越来越大。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够找到并坚持下去,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更美满。第三,价值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安全边际。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用安全边际的方式去思考,就能更好地用到投资里去。所谓的安全边际,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安全的余地。 面对法律的挑战更是如此。比如就像郭瑜刚才说的例子就非常好,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一直有钻空子、占便宜的心理,总有一天可能会有栽跟头的时候。什么叫占便宜?占便宜就是放任自己在河边走,老去测试自己的人性。但总有一天会因为便宜占得太大,踩到红线上去了,就可能栽了。投资也是一样的。老是以投机的心理去赌,去做决策,总有一天会有堵错的时候。命运不会永远眷顾你。命运是公平的,它会给你一些机会,如果你不珍惜,不能真正去了解,去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最后就肯定会栽跟头,尤其是在面对市场挑战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很难把投资这件事长期做好。因为如果他完全靠运气去赌,对自己认知不清楚,对自己的能力圈不够诚实、不够了解的话,就总会栽跟头。 能力圈、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都是安全边际的衍生品,核心还是要能够找到安全边际。最后,想问题、做事情要着眼长期,不能有干一票,赚一把就跑的心态。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断地长期通过复利的方式获得知识、获得经验、获得能力,就能获得成功,获得好的回报。 常劲先生问答部分Q1在座的很多朋友不是专业做投资的,您觉得像这样一个群体,人到中年,又不是职业做投资的,他做很多事情可能以为是价值投资的,实际上可能不是。那这样一个群体要能用到价值投资好的地方的话,最需要避免的是什么?最应该改进的是哪些方面?  常劲  我想这里头有几个方面。第一个,你是不是真的诚实。 我觉得 honesty(诚实),尤其是intellectual honesty(智识诚实)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避免的,最重要的,首先当然是你不要去骗别人。骗了别人肯定是毁了你的credit(信用)。而且这种情况持久不了,对吧?骗子在世上是很难的,虽然我们这个世界一直都有骗子,但是他们都很难长期存在。他可以骗一时,但他骗不了一世。但是我们比较容易的是骗自己。我们有的时候在生活当中会去装大,有的时候会把一个事情讲得很夸张,或者说得很过分。其实我们这么做,是希望去impress别人,让别人觉得我们很厉害、很牛逼,好高看我们一眼,但实际上都是在骗自己。你戴上一块名表就表明你是属于富有阶层了吗?或者是你就更有权力吗?你会发现戴名表的人比你想象的更多,戴的表还比你更贵。你要是因为戴了这块名表就觉得自己怎么样了,了不得了,这些明显就是自己骗了自己。对不对?你是谁,是由你自己来定义的,不是由别人来定义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在我看来,就是做到intellectual honesty,不要自己骗自己。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大家都应该要去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里头,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骗自己?我们的自信心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欺骗呢,还是觉得自己真的是有能力,是真的想明白了,哪些地方是我的长处,哪些地方是我的短处。然后我们就可以去扬长避短,去做那些我们能够做好的事情。自信心是来自于我真的懂,我真的能做,而不是来自于我看起来特别牛逼,我穿的衣服特别,都是名牌,戴的表是名牌,开的车是名牌。这些东西在我们做价值投资的人眼里,都是属于自己骗自己的。芒格先生一看到这种情况,基本上就会视而不见了。这都属于他会摈弃的这一类人。第二个,就是要避免短期的思维方式。 我们去看一些事情的话,希望能够把它想得更长期一些,要想这个事情怎么样才能够持久。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明天出事了、活不下去了,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活的时间非常长。那么我们就要想哪些事情能够让我们活的时间更长一点,同时避免去做那些可能让我们生命会比较短的事情。当然有些人喜欢去冒险,这是他对生命的理解不太一样。但是如果你是希望以价值投资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话,你就应该尽量避免去做那些完全靠碰运气、冒险的事情。不是说因为你相信价值投资就不会去冒险,我们也会去,但这是calculated risks,是我们可以计算的风险。因为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完全没有风险。因为风险也是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的。时间越长,你其实应对的风险因素就会越多,面对的不确定性也是非常非常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价值投资要真正做好,做得长期,挑战是非常高的。因为你对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深度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我们对知识的诚实度的要求也不一样。第三个,就是避免投机。 投机的心理其实就是一种短期的心理,想在短期内能够走捷径、占便宜。人性本身确实是有这个方面,不能完全加以否定,不能让人完全不走捷径。但走捷径要跟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思考。第一个方面要看你对事情的理解程度。它是不是真正的捷径。第二个方面是要有道德的约束。走捷径可以,但一定要避免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果这条捷径能够帮你创造价值,同时给别人也能够带来价值的话,为什么不走呢?这是一个win-win solution(双赢方法)。双赢的事情我们当然要去做,但损人利己的事情就是绝对要避免的。因为这些东西一定不会让你做的事情,或者你做的事业持久。因为你占便宜占多了以后,会形成一种心理,不占别人便宜的话,你就很难受。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就一定会被别人抛弃,不会有朋友。这三方面大概就是我觉得大家需要去避免的东西,当然也还可以说很多,但这三个方面对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方面。Q2常老师,我想说回到公司方面,在如何认识自己的能力圈方面,怎么理解你刚才说的对能力圈的诚实?比如说每个公司总会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当它有一个机会去挑战,或者说有机会成长,进入一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时候,这个时候它应该忠实地说我做不到,我放弃,还是说去看一下,去试一下?常劲  这是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做公司的话,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些机会,是不是应该去抓住这些机会?因为在做公司的时候,在市场里头,我们会看到很多事情风云万变,经常有很多的机会出现,也有很多的困难挑战出现。其实这个也是一样的, 对能力圈的理解,你一定要想明白哪些事情是你能够做得好,做得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好。 光是去想着抢先机其实是不够的,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没有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能力和优势,你会发现,你抢的先机是不可持续的,只能让你逞一时之快,不能让你持久发展。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们很快就赶上来了,而且他们的能力更强,很快就把你打下去了。在商业世界里,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那怎么样去拓展你的能力圈呢?其实就是首先要找到你能够做的事情,找到你能力圈的边界,然后逐步去拓展它,在你现有的能力上去compound,去积累。 比如说,我可能最早是做consumer products,也就是所谓的消费品、快销品的。这是我过去工作里接触的东西,是我觉得自己比较擅长的。当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可能就可以拓展进入零售领域。因为快销品和零售是非常匹配的,里面有很多知识点是一致的。当然,零售又涉及很多,不光是快销品,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去拓展对零售的理解,对这些产品的理解,它们与快销品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比如对家电的一些特点,也慢慢去加以理解。等你学习过了,就慢慢可以拓展你的能力圈了。做公司也是一样。就像喜马拉雅资本,我们也不是一天就做大,做到今天这个状态的。我们也是走了二十多年的路。当年我刚加入喜马拉雅资本、为李录先生工作的时候,我们还只有几亿美金的规模,只有几个人而已。但是我们在不停地学习,在不停地成长,我也看到李录先生也在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成长。他运用资本的能力,投资、做决策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提高,然后也逐步进入到不同的领域。大家如果去研究我们公司的发展历程的话可以看到,李先生最早去寻找的是那种烟蒂型公司的机会,不需要太多对商业的理解。而到今天,我们投资的这些企业,都要求你必须要对企业本身有非常深度的理解。特别是能够去大规模投资的,这种企业一般都有非常长期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你在经营自己公司的时候,也必须走这个路子,要能够去evolve(进化)。 就像我刚才说的,要能够找到一些点,然后去compound,去不停地滚雪球,找到可以把它滚大的那些东西。而不是去做无用功,做了很多事情,结果发现只是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创造很大的价值,或者这个价值只是暂时的,不能够去积累。最怕的事情就是你去做那些毁坏价值的事情。这是你绝对要避免的,100%要避免的。Q3常老师,我不是专业做财富管理的,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我接触价值投资也有些年了。价值投资让我觉得最有魅力的地方是时间,因为复利可以带给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最恐惧的也是时间。比如说如果现在手里有5000万,跟我60岁的时候有5000万,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自己在做前期财富积累的时候,有一些财富让我觉得我不应该这样做,但是我还是在这样做。这个就是我非常矛盾的一个地方,甚至也是价值观、信仰的冲突。所以我想听一下您对我现在的迷茫状态的见解或建议。常劲  首先我要表示,我今年53岁了,看到你们年轻人,我非常羡慕。如果我当时是在你们这个年纪,就已经找到价值投资作为我的未来目标的话,那就太好了。当然,人生就是如此,就是有很多让我们后悔的事情,也有很多我们不需要去后悔的事情。这都是我们个人的选择。但如果你今天选择了价值投资,你相信 compound power的力量的话,你就应该坚持,你就应该放弃那些你认为不正确的事情。其实放弃的确很难,为什么?因为你放弃的事情常常是会给你好处的。我们都会患得患失,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有这种困境。因为我们要放弃的很多东西确实是有价值的。但是,你要想一想,未来几十年后,等你到我这个年龄或者更大的年龄,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想清楚之后,你就应该放弃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价值比较低的事情,或者是给你带来短期利益的事情。把你的时间、精力放在那些你认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或者让你可以一辈子有成就感的事情上。这些事情也许很小,但是如果你能compound的话,20年、30年下来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还有一件事我也想提醒一下大家。你应该也需要试验一下。你可能做了不少事情,你要看看自己做什么样的事情能够真正感受到最大的满足感。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做投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做领导,或者做生意、做老板。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头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满足感。但你能够去compound这点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能够compound,你就可以成为不管是任何一个行业里头的大师,这就能够有很大的成就感,就会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另外三位年轻投资者的分享以下为分享实录。分享者:贾宁 贾宁 | 芒格其实是个温暖的人今天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我去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会的一些个人经历。我觉得芒格书院对我的介绍还是比较准确的,一个是年轻的价值投资者,另外一个是狂热的芒格粉丝。一般我听到狂热这个词,觉得跟追星族似的,好像不是特别的正面。但是如果说是芒格的狂热粉丝我还是非常开心的。年轻就意味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不足。对于芒格的思想,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去评价,只能从我的个人经历,从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大会的一些经历来跟大家讲一下我的一些近距离的观察和感悟。01 / 为什么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会的人那么少?我其实是2011年的时候先接触到巴菲特。巴菲特改变了我的人生,带我进入价值投资这个世界。之后才知道他有一个合伙人叫查理·芒格。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我2012年就开始去了,一共去了8年。Daily Journal股东大会我是2014年才开始去的。伯克希尔的股东会我记得2012年参加的人数就接近3万多人了,而2014年我第一次去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会的时候参会的也就100多个人。2019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参会人数已经高达四五万人了,而Daily Journal股东大会也就几百人。所以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大会的人数我估计也就是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参会人数的1%~2%。价值投资本来就很小众,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会的更是小众中的小众,人非常少。但是我个人其实更喜欢参加芒格主讲的股东会。因为参会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讨论的质量非常高,参会者的质量非常高。 就有点像芒格书院,大伙都是去追求智慧、追求真知的,不是去凑热闹、不是去打酱油的。去参会的人我个人感觉,大都比较务实,会让人觉得都是同一类人。为什么去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会的人这么少? 我也和一些参会股东聊过,自己个人也有一些体会。我觉得有那么几个原因 :一是,芒格的思想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很多人听不懂,因为他太深邃。 巴菲特其实很多时候会把很难的东西讲得过于简单,但这也让大家觉得人人都可以听懂,在实际应用方面好像也比较容易,所以去的人有很多。而芒格讲的东西就不一定是你喜欢听的,很多可能是你不喜欢听的。他有点像是孔子那样,每年都会去鞭策参会的人去践行“仁“,希望大家尽量去做到。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芒格给人的感觉有点高傲,有点冰冷,有的时候甚至没有礼貌,会给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2015年去的时候这个感觉比较明显。年会之后想请教一个问题。于是走到芒格身边问:“芒格先生,现在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 结果他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就直接被忽略了。我又伸手想去握个手,伸了半天也是没有反应,很尴尬。然后就走了。完全被忽略、被无视,那种感受大家如果经历过的话,可能会觉得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但是我后来发现,不光我被芒格完全忽略,这种例子太多了。有个很著名的美国基金经理叫Bill Miller,他讲过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有一天他在纽约大街上看到芒格,就很激动地跟芒格打招呼:“Hi Charlie!”结果芒格就看了他一眼,来了一句:“Who the hell are you?(你是谁?)”   巴菲特也讲过一个故事,他和芒格有一次在纽约街头上走,巴菲特正讲到嗨的地方,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在自言自语,芒格人已经不见了,一回头,发现芒格已经坐出租车走了,招呼都不打就走了。可能就是这些芒格的举动,会给人留下不太礼貌、冷漠的印象。第三个原因我觉得是,芒格很多时候讲话非常直接,他不会在乎你的感受,尤其是当你问的问题让他感觉目的性很强,或者他觉察到你想走捷径的时候。 他会毫不犹豫、毫不留情地当众羞辱你、批评你。每年Daily Journal股东会上都有那么几个比较不幸的人,问问题被芒格当面羞辱。印象比较深的是2015年那次。有一个股东问芒格:“有没有哪个商业竞争优势,是你知道但别人都不知道,或者你理解别人都不理解的?”芒格直接就跟他说,你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这个人很贪婪,是来的人里面最贪婪的。这位股东一下就脸全红了,很尴尬。但这正是我很欣赏芒格的一点。他很直接,他不会考虑你的感受。去参加股东大会的人很多年纪都不是特别大,在你年轻的时候,如果有人很真诚地挫挫你的锐气,其实也挺好。这其实也是我们都很尊敬芒格的一个原因,因为他敢于讲真话。他会把事实告诉你,让你不要有什么幻想。所以我觉得对巴菲特来讲,芒格真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好朋友跟合伙人。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芒格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巴菲特来讲,他所处的地位,让大家都想拍你马屁,都想奉承你,都想说点好话给你听,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有芒格动不动出来给你泼点冷水,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   02 / 芒格其实是个温暖的人   而且,其实在这些可能你看来比较冷漠、比较高傲的外表下, 芒格内心是一个非常非常诚实,非常慷慨,有的时候给人感觉非常温暖的一个人。 我是2017年之后感受比较明显了,花了几年的时间才有了这种感受。2017年的时候芒格讲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他喜欢两种有强迫症的人。什么强迫症?你必须要100%的诚实,你必须要100%的慷慨,世界上95%的人都不是这样,那这95%的人芒格就不在乎他们的感受。可能有5%的人会强迫自己诚实,强迫自己慷慨。这部分人芒格会很在乎他们的感受。他的朋友圈很多都是符合这两点的人。我们后来想想确实是这样的。我自己也有一些感受。以前几年年会芒格都是一结束就走了,2017年年会结束之后,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留了下来,跟我们聊了三个小时。到了好像大概1点多了,大家都没吃午饭,肚子都饿,唯一能吃的就是芒格桌子上有一盒喜诗糖果。但是那盒糖果的外包装特别难打开,我们就看着芒格一边讲话,一边手忙脚乱地想把盒子打开,但怎么都打不开,看着都着急。最后芒格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用牙咬开了,但他自己只拿了一两块,就全部分给了大家。说,你们肚子肯定也饿了,要不都先吃点吧。大家虽然不好意思,但确实饿,就每人吃了一块。2019年年会之后,我们一群粉丝在年会会场旁边的希尔顿逸林(Double Tree)酒店有个活动,正聊着,就发现芒格由一个家人推着在花园里。他可能是想散散心,想安静一下,然后很不幸被我们发现了。大家就一窝蜂地冲过去跟他打招呼,请求合影。他也很耐心地每个人都答应了。拍了照,聊了一会天,我们也不想打扰他了,就比较自觉地走了。这些其实都反映他是一个非常热心、非常温暖的人,可能跟他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时间越长这一点越明显。   03 / 反过来想更有收获   此外,对我个人来说,参加芒格股东会很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对他的思维模型,每年都会有更好的认识、更深的体会。有些思维模型芒格基本上每年都会有重复,这些可能也是他觉得特别有用的。 只是我们有的时候悟性比较差,总是不能及时领会到他想表达的道理。 对我个人来讲印象比较深的,也是他重复最多的应该就是逆向思维这个思维模型,基本上每年都会重复讲。什么意思呢?就是凡事要反着想。 比如说经常有人问芒格,要怎么才能一辈子幸福快乐,过上好的生活?芒格就会说,你不应该这么问,你应该想怎么样才能保证过上悲惨痛苦的生活,把要素都一条条列出来:自私、自利、酗酒、吸毒、不靠谱,还有自怜、嫉妒,等等全都列出来,你去避免这些就好了。你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只要把这些都避免了,你的人生肯定就是比较幸福和快乐。跟钱没关系。再比如做投资,很多人问芒格什么是好的投资? 芒格可能会说,你先别问什么是好的投资,你先问怎么样才能保证赔得很惨:买你不懂的东西、价格买得过高、管理层不靠谱、用杠杆、公司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你去买的时候避免这些就好了。包括投基金也是。如果你问芒格该买什么基金,他可能就会说,反过来去想什么基金你别买:费率特别高的、追热点的、去年排名第一的、上了很多杠杆的……这些你只要避免,买的基金一定不会太差,至少不会让你赔很多钱。此外,他会把逆向思维模型结合大量的失败案例来说,不管是人生的还是商业上的,但尤其是商业上的。我觉得这些对我们做投资、做研究都启发很大。比如做行业研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研究这个行业是怎么失败的,行业里面的公司是怎么失败的。以白酒行业为例。基本上所有的白酒企业都失败过,都有失去的10年、20年,比如当年很成功的泸州老窖、酒鬼酒、沱牌酒,这些都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你去研究它们是怎么失败的,就会发现其实就那么几个原因:名酒变民酒、原来是高端的做成低端了,要不就是渠道没做好,要不就是过度营销,就这么几个原因。等你再去研究的时候,就可以看现在哪些白酒公司没有在做这些事情,避免了这些事情。我们做资产管理,很多人规模越大越不开心。 但总有很多人做资产管理,就想把规模做大,大家会觉得规模越大越好,却不去想做大了之后,会不会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案例是规模越大,烦恼越多,压力越大,生活越不幸福。前几天有一个例子也挺令人惋惜的。美国一位很著名的基金经理,59岁就自杀了。芒格肯定会说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因为他的基金规模也不小,肯定是很多事情他没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走到这个结果。你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怎么才能保证自己做大了还不开心 ?有那么几点:一个是你拿的钱很短。一个是你经常比较业绩,也可能是你的客户经常比较业绩,就会陷入羡慕和嫉妒当中。第三是你收费不合理,你的收费结构让你背着良心在不该募资的时候去募资。第四就是你的团队特别大,研究团队招了几十个人,导致管理难度很大。第五就是运营费用特别高。这也会逼着你去募资。如果你能把这些问题都避免了,那即使做大了也不会有这些烦恼。在这方面,常劲老师所在的喜马拉雅资本就是一个很正面的例子,避免了所有这些愚蠢,是我们做资产管理一个最好的榜样。所以说逆向思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方法。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包括我们很多参加芒格股东会的人,大家也都不这么做。每年他都在讲,但每年能这么做的都没有几个,所以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04 / 找准能力圈才有竞争优势   还有一个我感受比较深的思维模型就是能力圈。 很多人会觉得芒格很自负,但我觉得他是最谦虚的人。这种谦虚就反映在对自己能力圈的把握上,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边际在哪里,竞争优势在什么地方。 芒格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在美国,上高中的时候男孩都想追女生,美国女生都喜欢运动比较好,拿过Varsity Letter,类似咱们中国的体育奖章的那种男生。芒格上高中的时候发育很迟,很瘦、个子也不高,不是很受女生的关注。但他也想拿个奖章,来吸引一下美女的注意,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橄榄球肯定是不行,篮球也不行,后来他选了射击。这是个冷门项目,但他真的拿了个奖章,也被美女们发现了。所以这就是找对了自己的能力圈。芒格在选职业的时候也是这样。其实从他的家庭出身来看,选律师可能是一个比较自然的选择。但即使如此,他也不是没有经过考量的。他在军队服役的时候做过两个测试,一个是IQ测试,一个是机械能力测试。IQ测试得分很高,是天才级别的那种,但机械能力测试得分就不是特别高,尤其是空间想象和移动能力,都不是特别好。所以他当时就把所有跟空间想象和动手有关的职业都排除了,比如说外科医生需要做手术,他就排除了。另外,芒格本来觉得自己数学还不错,结果到了加州理工才发现,热力学教授数学算得比他快多了,相比之下自己弱爆了。所以他就把去像加州理工这种名校当教授也排除了。排除来排除去,就只剩下法律这个选项了。另外还有他从律师转去做投资,也是对自己的能力圈和竞争优势做了客观的比较和分析之后,才作出的非常理性的选择。对我个人触动比较大的是,他让我明白我在美国做投资、研究美国公司就是一个比较愚蠢的选择。一是美国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相比中国的公司,美国公司增速更慢。三是我母语不是英语,文化上也有一些差异,在美国就没有那么多竞争优势,很多时候可能就是竞争劣势了。 芒格一直在说要回中国钓鱼,讲了4年我才明白,于是2017年底我就回来了。从2018年开始做到现在三年多了,觉得芒格讲的真是太对了。  05 / 谁年轻时候没干过蠢事?像我这样悟性比较差的去参加Daily Journal股东会,每年都问同样的问题,而芒格每年都在讲同样的道理,不断地鞭策我们。但是他也不是总很严厉地去说。比如2017年,可能芒格觉得大家有点灰心丧气,或者说有点挫折感。他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他年轻时候追女孩的故事给我们打气:芒格高中时候喜欢过一个金发美女,很漂亮,但美女比较喜欢酷酷的小男孩,抽烟的那种。芒格本来不抽烟的,但为了追这个美女,就假装自己会抽烟。后来两人约会的时候他也抽烟,但美女刚好穿了一件特别易燃的衣服,芒格一不小心就把它点着了,一看,急了,又把手上一罐可口可乐直接泼到了她身上。从此以后芒格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位美女。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当时都笑得不行了。但接着芒格又说,你们这些人,我估计做我这种事情的可能不止一个,我为什么给你们讲这件事呢,就是告诉你们,你们也不是没有希望的。他讲自己年轻时候做过的这种蠢事,然后就鼓励我们说,咱们大家都是书呆子对吧,我一看你们也是书呆子,但是你们只要日拱一卒,每天都学习,日积月累,每天都进步,那以后你可能不一定会特别成功,但是你会得到你应得的结果,应得的成功。所以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芒格的教育方式就是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轻松的时候轻松,能在幽默之中传导一些比较深刻的道理。时间也差不多了,那就以这个故事作为结尾吧。谢谢大家。 分享者:郭瑜郭瑜 | 如果学习榜样是一件好事,不妨做得更极致一点今天非常荣幸能来和大家分享,确实像刚才贾宁说的,我们是狂热的芒格粉丝,年轻的价值投资者。当然后面一个是希望能做到的,前面一个应该做得差不多。芒格的思想确实非常的博大精深。说到个人体会,《穷查理宝典》当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句话他自己讲过,编这本书的彼得•考夫曼也讲过。大意是说: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同学,大家智商都差不多,教育背景也类似,那么你如何能够在10年、20年之后,过得跟别人不太一样?方法就是: 如果我们懂得一些非常简单的道理,在脑海里给这些道理赋予更大的权重,然后去更加努力积极地践行它,那么你自然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结果。 前面贾宁说过,芒格先生跟他们说了5年,他才知道要回中国来做投资,意思就是说你要作出转变,确实非常难。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种避免不一致的心理倾向。所以他讲的一些简单的道理你明白了还不够,应该在自己的脑子里去给这些道理赋予更大的权重,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去实践它们。在学习芒格、以他作为榜样这件事情上,我自己是有一点点切身体会的。我的体会就是, 找到一个榜样,彻底地研究他、学习他,然后去实践他给我们做出的一些表率行为,这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 我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大概在2009年前后,我开始对投资感兴趣。这主要要感谢志刚一直跟我讲,他也是一直讲了很久,我却一直也听不进去,但某一天终于想明白、听明白了,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但那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因为他们两位老先生(芒格和巴菲特)都会把道理讲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只是看起来简单,就像珠穆朗玛峰的山顶就在那,你看得见,但你找不到路,不知道怎么去爬。后来我就看他们是怎么去学习的、怎么去积累知识的,我看来看去也没有看到什么思路,但看到一个点。这个点是什么呢?我发现他们每天都读报纸,真的是每天读。当然他们现在年龄很大了(读报形成习惯了),但是年轻的时候他们真的每天读。然后我就想,这件事不难,我应该可以做到。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订了一份报纸,是一份周报 (经济观察报) ,一周一份,比较厚。我会认真去读,认真的意思就是从前到后一个字不落,全部都读。刚开始读很痛苦,但是慢慢的就读出意思来了。刚开始读一份报纸要读五六个小时,然后还要做一些笔记。就这样坚持每周每周读,一年52周都读。三年五年下来,一直读一直读,之后,我就发现报纸确实能改变很多东西。首先它帮我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时候我在复旦读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出来找工作,其实面试的人都差不多的,都是复旦经济学院这样背景的同学。但最后我得到这份工作(应该)就是因为我讲了这个故事。董事长说你读报纸,那好我给你出个题。正好是报纸上的题目,我就答上来了,说明我没有说假话(后来我就到那家公司上班了)。另外,我现在做投资、做研究,坚持读报这份经历也确实给我提供了很多养分,就像提供了底层的知识土壤。我自从得到了这些甜头后,看到他们(芒格和巴菲特)有什么好的习惯、好的做法,我都要去学习。他们说你要去读书,那我就去读书,要去读各种各样的书,生物学、历史学……各种书我都去读。当然我读得很慢,没有芒格那么快,但我也坚持不懈地去读。昨天晚上我们看的影片(查理·芒格2017年12月20日在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访谈)里芒格讲过一个例子,说大家都会在评价别人时,给自己跟别人当面交谈的印象赋予更大的权重,可能会有点非理性成分在里面,所以说他们招聘人很多时候是看纸面的经历。就是说你到底真正做了什么,是纸面可以描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做公司研究的时候,也会特别注重案头工作,在会面之前肯定要先把情况尽量都搞得清楚一点。正是因为之前尝到了甜头,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实践它。这是在投资和工作方面的例子。我还想讲一个生活当中很小的事儿。昨天许鹏飞大哥讲过他读的一本书,书里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点小小的恶。他昨天说这是个坑,选择不回答,今天我敢回答(笑)。小小的恶,不一定非得去杀人,不一定非得去伤天害理,比如说,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一点点喜欢去钻空子的想法。芒格就讲过他爸爸遇到的一个例子。他家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去隔壁州打猎的时候需要领一个打猎证,打猎证对于本州的人大概是收2块钱,对于外州的人大概收5块钱。绝大多数的内布拉斯加州的人去那边打猎的时候,都会冒充他们是当地人,因为只需要填一个本州的地址就可以了。但是芒格的爸爸就坚决不这么做。他自己就杜绝了、控制住了这样的欲望。但是很多人其实杜绝不了,我曾经也没有杜绝。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在我老家的景区,对本地人是不收门票的。但是他怎么检验呢?就让你说一句本地话。当然这个检验制度是很有问题的,我们姑且不谈。之前我带朋友去玩的时候,就会教他们一两句本地话,就这样也蒙混过很多次。但那是我之前的做法,现在我不这么做了。最近一次我五一又回去了,到了那边就直接给同行的外地人买了票(主动选择不试图去钻空子)。就这个很小的例子,其实我也是想学习芒格的榜样,去杜绝自己心中小小的恶,避免自己养成钻空子的习惯。为什么呢?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一体的。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经常尝到甜头,那么以后我们还会重复这样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够杜绝这些小小的钻空子的欲望,能够杜绝它带来的利益给我们的刺激,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当然,芒格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他的经历、他的生活也非常独特,他个人也非常有特色,思想也非常复杂。我以他为榜样学到的东西也不止这么一点点。但我只想举两个非常小的例子来说明, 学习是能够改变人的。道理就在于,你找到一个榜样,就要努力去学习,去实践。如果这是一种好的方式,不妨把这件事做得更极致一点,好好的去彻底研究、彻底学习,然后坚持不懈地去实践。 我想这对我的过去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影响,未来也会给我好的影响。这就是我的一点体会。 分享者:蒋志刚(左)蒋志刚 |价值投资学习的初级阶段是模仿大家好!我叫蒋志刚,现在为李(录)先生和常(劲)先生工作。今天也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价值投资的一些体会。我是从2006年开始自己想要赚钱,想要炒股票什么的。刚入大学就开始做这个事儿,自己也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就一心想要搞清楚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想搞清楚做这个行当的人、这个行当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也是像没头苍蝇一样,从2006年开始,只要是做投资做得好的,或者只要说自己是做价值投资的人,我都很有兴趣去了解,或者就去当面请教。就这样经过了很长时间,同时书面的了解也做了非常多。之后毕业后到一家公募基金工作了几年,但心里还是一直想要了解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资产管理行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都是怎样的一群人在做。芒格和巴菲特的东西,肯定每个人做投资一开始就会读,但我真正比较认真地读是从2009年开始。 我读的方式,就是自己把它翻译一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巴菲特早年的股东信,就是大家看到的那些信,基本从1957年开始的,我从头自己去做了一遍翻译,这样理解明显加深了。 因为那个时候我才20出头,巴菲特写信的时候年纪也不大,那时候的锐气也更足一些,讲的一些话也更出格一些,让我感觉就像两个年轻人在对话一样,就很容易找到认知的切入口。就是这么一个契机,但我觉得确实是我学习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我知道有喜马拉雅资本这样一家公司是比较早的,2007年但斌总第一次去奥马哈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游记,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华人投资者,那就是李先生。当年我读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兴趣,就想了解怎么会有一个华人,他在伯克希尔这个公司会有这样的一个位置,他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可当时也就是想想,没有什么行动,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后面查理•芒格的这本《穷查理宝典》出来,大概在2010年左右,我们读到这本书,再读到李先生的序,这两个东西就连接起来了,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时很认真的想芒格讲的那句话: 希望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希望为谁工作?2015年左右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给李先生写封信怎么样?以前没有敢想这件事,但2015年年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或许可以试一下,我就真的给李先生写了一封邮件,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有了联系。我第一次见常先生也是在2015年,就是他回来北大演讲那次。也是在那个场合,我也认识了施宏俊老师。于是就从那一年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机缘,从2018年开始,就为李先生、常先生工作。这讲得似乎有点离题了。但我想说的是, 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其实也就是在抄,抄前辈的做法。但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你要知道你所在的行当里面有哪些人,有怎样的做法,跟你的匹配程度是怎样的,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年轻人很容易谁都去评论,指天指地没有任何顾忌,这也没什么问题。但你的了解、你的判断,还是要有客观尺度的。比如我觉得我的这些意识、这些想法,都是从芒格的书,从巴菲特的书里面来的,是真的他们的想法吗?我认识很多人,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芒格,很了解巴菲特,那你是不是真的读了很多,读透了很多?就跟人跟人之间的认识一样,你可能认识和了解一个人,但还可能非常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就像芒格从来没有见过富兰克林,但他却觉得至少在活着的人里面,他最了解他,他们是朋友。所以 你需要反复去读,去看,找到一些客观的标准,觉得他们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相当有道理,就去坚持照做,照着他们的路走。我就是这么一直走到现在,走得很心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