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渗透初探
(2017-05-07 07:21:31)分类: 教育论文 |
揭阳市陈俊洪名班主任工作室子课题论文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渗透初探
普宁市流沙第二小学
将科学教育仅仅定位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应该以培养未来合格公民为最终目标。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德育的教育。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所以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在科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更好的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1、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怀疑精神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在教学《我们都是科学家》时,我告诉孩子们,科学家的内心活动实际上与孩子们的一样,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孩子们都能够自然地做出了,儿童实际上就是科学家,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消除孩子们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创新的起点。传统的喂养教学,让学生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认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来不得半点怀疑,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好问的天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所以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氛围。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的一代,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娇生惯养,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课上我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激发了学生养蚕的热情,为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顾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养蚕的时间跨度太大,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在“养蚕经验交流会”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5、抓住点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6、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要保持科学教室的洁净,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但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自然。”假以时日,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