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渗透初探

(2017-05-07 07:21:31)
分类: 教育论文

揭阳市陈俊洪名班主任工作室子课题论文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渗透初探

普宁市流沙第二小学    江少妮

 

将科学教育仅仅定位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应该以培养未来合格公民为最终目标。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德育的教育。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所以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在科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更好的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1、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怀疑精神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在教学《我们都是科学家》时,我告诉孩子们,科学家的内心活动实际上与孩子们的一样,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孩子们都能够自然地做出了,儿童实际上就是科学家,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消除孩子们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创新的起点。传统的喂养教学,让学生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认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来不得半点怀疑,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好问的天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所以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氛围。
    2
、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了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比如:我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认识校园里的植物最多,还请每一组都进行介绍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促进了交流,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3
、全程追踪,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的一代,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娇生惯养,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课上我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激发了学生养蚕的热情,为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顾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养蚕的时间跨度太大,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在“养蚕经验交流会”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4
、实地考察,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中的《生命之源——水》时,通过学习“生命离不开水”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和生命的重要性,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再学习“地球上的水”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从而自觉地节约用水,要为保护水资源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同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去调查我们家乡有哪些水资源、当前的使用情况、有没有受到污染等。结果一个星期六日的时间,我们班的学生就掌握了很多的资料,他们发现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他们还考察了污染的原因,在班上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5、抓住点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我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研究磁铁》、《纸》、《火山和地震》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指南针、造纸术、候风地动仪的发明、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6、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要保持科学教室的洁净,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但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自然。假以时日,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要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是我的不懈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