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我的师德体验
(2015-09-17 22:14: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文 |
教书育人——我的师德体验
流沙东街道新坛小学
首先,我要讲讲师德之初体验。
11岁之前,我是在海南省三亚市立才农场度过的。那里是一个除了山还是山的穷地方,在那里有许多难忘的人和事。关于老师,有这么两件。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二三十年前的生活可比现在差多了,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弟弟妹妹经常得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旧是当然的了,破也是难免的。记得我二三岁的时候,还在上托儿所,有一天,平时对我特别特别好和老师,那时应该叫阿姨,放学前突然把我穿的满是补丁的裤子给撕了,我都有些吓傻了,不敢回家。可阿姨对我说:快回家,你会有条新裤子的!当我半信半疑地穿着像裙子一样,不能再穿的裤子回去的时候,把事情跟妈妈说了,妈妈听后笑了,什么也没说,只是赶紧让我裤子换掉。没几天,我穿着一条新裤子去托儿所了。那是我第一次穿新裤子,那种兴奋相信在座的各位是能够理解的。那时,我真以为阿姨是神仙,居然料事如神。其实,这位阿姨和我妈妈是朋友,她这么做是为了让我妈妈不能再补好这条裤子,一定得买条新裤子给我。当然这是我后来听到我妈妈和这位阿姨闲聊时看到这件事才知道的。但这件事已经刻在了我的心里,它让我隐隐感到,即使老师是用“粗暴”的手段,她也是为了你好。只要你信任老师,你就一定不会吃亏。
如果说托儿所的这位阿姨让我种下了对老师“信任”的种子,那么小学一年级的李老师,就让我对教师这份事业心生向往了。那时,李老师二十来岁,虽然是在山沟里,但是她非常注重仪容仪表,在我的印象中,她非常漂亮,不仅语文、数学课上得好,而且还教我们唱歌,跳舞,画画,陪我们做各种游戏,简直就是无所不能。让我们每个孩子都心生崇拜之情。李老师为了学生,可以做任何事。李老师的父亲是一位在山里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教师,在当地是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是很多重要考试的主出题人。可是在我上二年级的全区期中统考,李老师的父亲出了超出范围的题目,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是山里的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虽然当时她已经调到中心小学上班了,可她还是为了山里的孩子与父亲大吵了一回,闹得很不愉快。她硬拉着父亲到山里去看看,她父亲始终铁青着脸,一句话也没说。后来在李老师的坚持下,重新进行了期中考。从那时到现在,我都没再见到李老师了,只是后来听长辈们谈起过她,她去大学进修了,又重新回到山里教书了,三十多岁才有了自己的家庭。
时光荏苒,往事只能回味。不论是在海南的大山里,还是后来回到家乡,我的成长道路离不开老师。所以,不论是能见到的,还是不能见到的,我对他们都永远心存感恩。如果说当年的我,不会知道老师对我的好,是出自一个词——师德。如今我已是一名老师,对这两个字有了更多的体验。
深深地记得,我刚踏进普宁师范学校的大门时,最先看到的是八个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时我想,这就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最高追求吧。于是,我把这八个字镌刻在心里。毕业之后,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我遇到了诸多问题,更接触了许多使我终身受益的“真言”。我讲讲在我教育教学实践中,助我以师德进,从师德出的几句话吧。
“医德如何,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如何,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间判盛衰。”这句话说高度概括了“师德”的意义和重要性。我觉得“百年”太久了,可又觉得何止百年。眼前这急需的“师德”之光,又何止照亮百年!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面对不只是一代人,而是这一代将要影响的下一代。我常常想,我能教给学生什么,他就会教给他的孩子什么,父母可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啊!
“如果你把别人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
如果你把别人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我很庆幸在我对怎么教好学生最没有办法,对教师这份职业最感到迷茫的时候,我看到了这如诗般的几句话,让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在怎样对待 “问题生”上,我的想法是——期许。读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这是在信任、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受教育者更高的期望,激发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竞争的过程。我想,“天堂”还是“地狱”,老师们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的座右铭。这句话也能这么理解,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得到怎样的教育,就不要把这种教育给别的孩子。我想这是我爱学生的本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我也知道,热爱学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那就让我们为孩子想想吧,也许你也期望着,你的孩子遇到一位好老师。如果这算是自私,那么我希望,这样的“自私”能够多些,再多些。
当然,我深深明白,在与大家探讨“师德”时,我们应该先把老师放在“人”的位置上,那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包括我自己,最重要是常有反省之心,谦恭之意,谨守道德底线,真心体验师德之美,师德之大,师德之朴实无华,师德之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