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五十六:《是怪孩子还是怪家长?》

分类: 幼教杂说 |
赵忠心
家长所批评的这种现象的确是普遍存在。这究竟是怪孩子呢,还是怪家长呢?
孩子不会干的时候抢着干
比如,刚学会吃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端着碗吃,家长怕撒孩子一身、撒一地,便夺过孩子手里的碗,一口一口地喂;
孩子会走了,看到家长擦地板,也要学着家长样子,像模像样地擦地板,结果是像涂鸦似的,越擦越脏,家长立刻从孩子手里夺过墩布,边擦边数落孩子“添乱”;
上幼儿园了,早晨起来,孩子要自己动手系鞋带、扣纽扣,家长嫌孩子慢,就强制替孩子系鞋带、扣纽扣;
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洗脚,家长怕洗不干净,弄一身水,就替孩子洗,等等。
尽管他们还不大会干,干起来很吃力,可也非要争着、抢着干,不愿意让家长帮忙或代劳。你不让他干,还要哭鼻子,呕气,也让家长很生气。
小孩子把抢着干的事都当成“游戏”来做
小孩子争着、抢着干力不能及的事,这并不是说小孩子天生地就热爱劳动,具有生活自理的意识。孩子这这个时候,还没有把劳动看成是“劳动”,而看成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看大人干了这个又干那个,心想:这些事大人们都自己做,都不停地做,那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出于喜欢亲身体验、好模仿的天性,才争着、抢着要自己做。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由于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观地认为孩子争着、抢着干自己的事是“逞能”,是给家长“添乱”。结果,却错过了稍纵即逝的大好“教育时机”,这是很可惜的。
早晨起来,家长要急着送孩子上幼儿园再赶去上班,时间十分紧迫,必须要争分夺秒;可孩子硬要自己穿鞋系鞋带、扣纽扣,笨手笨脚,翻过来倒过去,总也整不好。眼看着那宝贵得不得了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再不出发,眼看就要迟到了,也是真让人心里起急。晚上,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洗脚,洗不干净,家长还得重洗,衣服弄湿了,水洒得满地都是……让他们自己干,家长不但不省事,还要多受累,干脆替他们干。
家长“包办代替”,眼下倒是省事了,可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他们当然永远也就学不会做事,以后麻烦就更大了。你说,孩子到了该自己做事的时候却不做,能怪谁呢?
家长图省事,却错失教育的大好机会。
有的家长虽不想包办代替,但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要学着干一点儿事时,却是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说孩子“这做的不对”,“那也做得不好”,要不就是责怪说“动作太慢”,“你真笨”,“瞎搀和”、“帮倒忙”等等,数落个没完。小孩子学做事、干活,一下子就做得圆满,干得漂亮,不出什么差错,不付出点什么代价,那是不可能的。
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绘画、书法、钢琴等,家长要操心,要交学费;同样,孩子学习做事、干活儿,同样也需要操心,交“学费”,家长不能在这方面舍不得付出。
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求全责备。总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孩子还会有兴趣干吗?因此,孩子能干活儿了反倒不干,这不能怪孩子,应该怪家长,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说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实践出真知,独立的意识和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家长不让他们去做,不让他们去亲身实践,即或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形成独立意识和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条件和可能性,那么,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不论是多么简单的事,如果不去亲自做,就总也学不会,掌握不了;不论多么简单的问题,不经过自己实际处理,就总也不会处理。有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家长剥夺了孩子实践、锻练的机会,使他们有腿不能走,有手不能动,有脑不能想,有事不能做,有问题不能自己处理。这样,他们就永远什么也学不会。像这样的孩子,在家长还能生活、生存,将来一旦进入社会,离开了父母、家长,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难以自立,更难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