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九十七:《教子以牙还牙母亲自食其果》

分类: 幼教杂说 |
《教子以牙还牙 母亲自食其果》
据新华社报道,天津市一位姓张的母亲,在儿子受了欺负之后,竟然教孩子以牙还牙,要毫不犹豫地“打回去”。
没想到,因为一件小事,自己却被儿子用弹弓打伤左眼,自食其果。
不久前,张某的儿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委屈地向母亲哭诉。母亲狠狠地训斥了儿子一顿,说儿子太窝囊。
她郑重其事地告诫儿子说,不允许别人欺负你,对谁都不能手软。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要“毫不犹豫地打回去!”
事隔不久,儿子几次请求妈妈带自己到小朋友家去玩,被母亲拒绝。便认为妈妈是“欺负”自己,他便气呼呼地拿起弹弓,对准妈妈,威胁要开射。
张某以为,这是小孩子说气话,没放在心上,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她万万没有料到,儿子竟然举起弹弓,真的射向母亲,铁珠子正好打中张某的左眼,导致视网膜脱落!
现在,有一些家长对“独一无二”的宝贝孩子珍爱有加,容不得孩子吃一点点亏。当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时,便纵容孩子“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把对待敌人的策略,用在了对待朝夕相处的孩子的身上。
这是一种很幼稚的做法。
在幼儿园,那么多不大懂得事理的小孩子在一起生活,推推搡搡、磕磕碰碰、争抢玩具的事,会时有发生。你打我一下,我推你一下,那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在多子女家庭里,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保不住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利益冲突动手打起来呢,更何况是分别来自不同家庭的小朋友。
小孩子之间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是常有的事。家长不必过于较真儿。有的家长听说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就气呼呼跟打人孩子的家长理论谁是谁非;可孩子们有时候比大人还豁达,并不“记仇”,很可能过不了一会儿就又玩到一起去了。
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一下就火冒三丈,很不理智地要找欺负人的孩子算帐。可一经细问:“宝贝,他打得你疼吗?”孩子说:“不疼,一点儿也不疼。”虚惊一场,家长这才放心。年轻父母要为自己的冲动、不冷静而自责。
对小孩子之间的事,家长还是要学会宽容、包容、谦让、忍让。孩子之间有了矛盾,让他们自己解决或请老师处理,家长不必直接干预。家长一干预,很可能会把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复杂化。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需要竞争意识和能力,要从小让孩子学会不吃亏。如果孩子从小就窝窝囊囊的,将来难以适应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
其实,这是对社会竞争的一种浮浅的认识。
要知道,市场经济社会正当的竞争不是靠“拳头”、“武力”,而是靠人的头脑,靠人的素质。靠“拳头”、“武力”的,那是黑社会。人的素质才是最切实的竞争实力。你看,社会上那些靠“拳头”、“武力”打下的天下,哪个有好结果?
有的孩子在家长的支持和怂恿之下,从小就养成了打架斗殴的恶习。长大以后,“自豪”地跟别人吹牛说:“我从小跟别人打架,从来没有吃过亏!”可这种蛮横暴戾的人,最终有谁是真正占了便宜的呢?
必要的时候吃点亏,受点委屈,不见得就是坏事。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成年人社会,要比孩子的世界复杂得多。
宽容、包容意味着大度,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或对他人的错误给予谅解。宽容、包容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好观点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与共事者、合作者和谐相处。
谦让、忍让不等于“软弱”。谦让那是豁达、高姿态、有格局,忍让表明自信、坚强。谦让、忍让不仅是一种礼貌行为,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家长教孩子从小在利益、机会、得失面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或是教唆孩子记仇,学会“报复”,这不是负责任的态度,是没有远见,对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生活很不利。
小孩子很难掌握“报复”的分寸。遇上势均力敌的,会两败俱伤;遇上弱者,很可能不慎伤害了对方,落得个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骂名”;遇上强暴者,很可能会败下阵来,遭受皮肉之苦,要吃更大的亏。
如果孩子从小就认为“报复”是天经地义的事,当孩子遇上不顺心的事,报复的首选对象,很可能就是家长。新闻故事中的那位家长,不就是亲口尝到了错误教育的“苦果”。
遇事家长可一定要冷静、慎重,切莫过于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