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

标签:
365教育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学术研究 |
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1)
第五个里程碑之一-
3、汝官窑、临汝窑和耀州窑青釉瓷,都是以
Fe2O3着色的。汝官窑和南宋官窑青釉有类似的结构和外观特征。耀州窑青釉则是透明的玻璃釉,以其胎上的模印或刻划各种花纹而著称。
汝窑青釉瓷大部份呈淡灰白色,少数呈土黄色。这主要与烧成湿度和气氛有关。釉中最好的呈天青色,釉不厚,比较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这与烧成的温度的高、低有关。下面两图为典型的汝窑青釉瓷器。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0316_61481.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0317_86687.jpg
从气孔率、吸水率和烧成温度看,汝官窑青瓷的烧成温度不高,约为1200±20℃,胎中尚有19.3%的气孔率,呈未完全烧结状态。汝官青釉含CaO、MgO量高,熔点较低,在1200℃的温度下可以形成含钙长石晶体比较多的釉,以增加其乳浊效果和玉质感。下面两图,上为汝官窑瓷器,下为官窑瓷器。这两者之间有类似的外观特征。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0317_54920.jpg
http://sc.iyipin.cn/c/img/20140410/1397110297-7720.jpg
耀州窑表面为透明的玻璃釉,以模印和刻划花纹著称。
http://sc.iyipin.cn/c/img/20140410/1397110298-9594.jpg
中国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2)
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出现,简单介绍如下,它对于我们全面掌握中国陶瓷知识是有帮助的。(主要观点取自于《中国科技史·陶瓷》)
§第一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第二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
§1、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经14C测定距今为10800
§2、粗砂陶,质地粗糙疏松,陶片出土的地层泥土就是原料。
§3、化学组成不一样。
§4、烧成温度700℃.
§5、无窑炉,平地堆烧。
§6、宋应星:“水火既济而土合”。
§7、斐李岗文化发现横穴窑,至今7500 ~6900年,烧成温度提高到800 ~900 ℃.
§8、就地取土,但选择易于成型、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都较小的易熔粘土,尝试加入草木灰、谷类碎壳、烧过的贝壳和砂粒。
§9、坭条盘筑法、模制法和轮制法的出现。
下面是河南博物院陈列的新石器时期早期的陶器。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030_19755.jpg
http://sc.iyipin.cn/c/img/20140410/1397110298-6779.jpg
http://sc.iyipin.cn/c/img/20140410/1397110298-8559.jpg
http://sc.iyipin.cn/c/img/20140410/1397110298-7820.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030_55238.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030_72295.jpg
中国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之二
第二个里程碑:有以下特征。
§1、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商,兴盛于周,春秋战国后衰微。
§2、印纹硬陶和一般陶器的不同,在于化学组成。后者Fe2O3较高,为易熔粘土,只能在1000 ℃以下温度烧成。
前者的Fe2O3降低,烧成温度可达1200 ℃.
§3、拍印纹饰,阳纹。
下面的图片可以见到明显的拍印纹饰,其质感也是十分致密坚硬。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439_29610.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440_73627.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439_15836.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439_37853.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438_15180.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1439_93844.jpg
§4、具有更致密坚硬的质感。
§5、商代小型龙窑的出现。
§6、商代原始瓷的出现至汉代越窑青瓷的成功,历经2000年。
根据前面博客介绍的资料可见,这个观点需要修正。目前正在撰写的中国陶瓷史将把我国成熟瓷器烧制的时代提前至战国。
§7、原始瓷胎中 Fe2O3
较少,说明原料有所改进。原始瓷釉的主要溶剂是CaO,称为钙釉,我国独创。
§8、均匀不一的玻璃釉,青中带灰或黄的青釉、黄中带褐或灰的黄釉、酱色釉,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
参见示图。
§9、烧制温度可达1200 ℃
中国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之三
第三个里程碑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以下几个:
§1、东汉越窑青釉瓷烧制成功,是谓材料学上的革命性成果。
根据浙江德清原始瓷窑的最新发掘成果,我国青釉瓷的烧制成功应该提前数百
年,为战国时期,此成果以被2008年在德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一致认可。相关图片参见我以前发表的博客。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257_89686.jpg
§2、瓷和陶差别:外观坚实致密、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小,在显微结构上有较多的玻璃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残留石英细小圆钝。
许多人把是否有釉作为区别陶和瓷的标准,这是一个误解。陶也可能上釉,唐三彩就是上釉的陶器。上面的标准是从物理性能上指出了陶和瓷的区别。
§3、青釉瓷在南方烧制成功归功于当地盛产的瓷石。
材料的选择是陶和瓷烧制成功的相当重要的因素,景德镇之所以成为瓷都,当地的瓷土资源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4、当时只用瓷石作为制胎原料,形成南方早期的石英—云母系瓷的特色,这是一种高硅低铝质瓷。
§5、龙窑的改进,烧制温度的提高。
下图为龙泉窑的龙窑遗址。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258_92180.jpg
§6、釉的改进,胎釉结合得更好。
§7、隋代岳州窑和洪州窑出现匣钵,制瓷技术的进步。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256_33145.jpg
下图为匣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257_65041.jpg
§8、瓯窑的青釉褐彩瓷开创了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先例。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256_73742.jpg
§9、婺州窑的分相乳浊釉较钧早。
下图为婺州窑瓷器。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257_55697.jpg
分相乳浊釉是窑变的基础,当时的窑工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在无意中发生的窑变,使得陶瓷工艺逐渐完美。
中国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之四
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主要历史事件为:
§1、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为颜色釉和彩绘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6_26243.jpg
上图为隋代的青釉四系罐。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6_60545.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5_80361.jpg
§2、邢、巩、定窑为代表,新原料的使用和胎釉配方的改进。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5_87654.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6_90362.jpg
上图为唐邢窑白釉碗。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6_46672.jpg
上图为唐定窑碗。
§3、在胎中使用了含高岭石较多的二次沉积粘土或高岭石和长石,形成了北方高铝低硅质瓷的特色。
§4、优质瓷原料中 Fe2O3和TiO的含量非常低,以邢窑白釉瓷为代表的洁白的瓷胎。
§5、釉的配方中有长石,使釉中K2O增加,甚至超过CaO的含量,钙釉向钙碱釉和碱钙釉变化
,提高和改进釉的质量。
§6、烧成温度超过1300 ℃.
§7、小型直焰馒头窑,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双烟囱的结构,使邢、巩窑达到1370 ℃ 和1380
℃的高温
§8、定窑的覆烧工艺减少大型器皿的变形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5_33744.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2836_92880.jpg
中国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之五
第五个里程碑之一: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青釉
§1、杭州的南宋官窑和龙泉仿官以黑胎青釉著称。下面前二图为南宋官窑瓷器,后为南宋龙泉窑瓷器。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5_32958.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4_70045.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3_95608.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4_52799.jpg
掺有紫金土的胎泥中含有较高的Fe2O3,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故胎呈黑色。釉为有较多 FeO着色的具有强烈玉质感的乳浊釉。因含有较高的K2O使釉具有较大的高温粘度,釉层较厚而不流淌。
下图依次为南宋龙泉窑梅子青瓷片、龙泉窑粉青釉瓷片和官窑瓷片。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5_31357.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5_19261.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4_77142.jpg
氧化铁含量较高的胎土,形成许多官、龙泉和哥窑薄胎厚釉的特色、紫口铁足的特色、金丝铁线(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匹配而呈现大小不等的裂缝)的特色。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4_56678.jpg
下图的南宋官窑瓷器上可见明显的紫口。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4_49776.jpg
下图为南宋哥窑的金丝铁线。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3615_76865.jpg
中国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之五
第五个里程碑之一-
§2、龙泉的白胎青瓷,用较纯的瓷石质粘土为原料,TiO2和Fe2O3的含量低,故其色白。釉为
Fe2O3着色的的钙碱透明釉,与黑胎青釉瓷相比,胎都较厚,釉无裂纹。
当然,所谓色白,非如雪一样的白色,只是相对而已。这类龙泉瓷,就无所谓的“紫口铁足”。一般来说,龙泉的溪口窑烧黑胎青瓷多,而大窑和安仁口则烧白胎青瓷多。
下面为白胎青瓷的瓷器和残件,可见胎厚釉薄,釉面也无开片。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4102_95308.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4103_89444.jpg
http://sc.iyipin.cn/uploadimg/image/20140410/20140410144102_858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