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燕《中考名著阅读教学方略》
(2018-06-10 10:23:35)
标签:
教育语文中考名著阅读 |
分类: 教学论文 |
中考名著阅读教学方略
摘
关键词:名著阅读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籍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结晶,余秋雨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可见,阅读名著对人们获取真知、陶冶情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繁重,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时间和兴趣都逐步减少。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已成为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广东中考名著阅读作为附加题考查,分值为10分,考查内容主要有文学常识积累、故事情节概述、人物形象分析评价、名著阅读感悟等等。从我校学生历年以来的中考情况分析,学生的名著阅读题失分较为严重,答案五花八门,这反映了学生对考纲推荐的必读篇目《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名著不太熟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名著阅读教学,加强阅读指导,以期达到中考考查的要求,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落实名著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推荐名著篇目,布置阅读任务
因为广东中考考纲规定学生需阅读的名著数量多但考查的分值相对不高,所以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虽然部分学生知道必读篇目的作者及人物,但却不能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阐述阅读名著后的启发。因此,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需阅读的名著篇目,还要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
例如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人物的名字音节长而难记,而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离我们稍远,所以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失去耐心。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布置了几个任务:“选取书中任意一个章节,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标注让你感动的情节,并写下你的感受。”有一个学生根据我布置的任务展开阅读,并做了如下的阅读笔记:
“主要人物:保尔
主要内容:铁路快修好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感动情节:保尔筑路时遇到雨天、寒冷的天气,他们衣服单薄、食物匮乏,三餐单调、住房简陋。
阅读感受:文中描写雨天的恶劣环境和筑路工人所处的环境,烘托了他们顽强的精神品质。”
这样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名著的内容,提高了阅读兴趣,并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此外,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学会了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设置游戏比赛,激发阅读热情
广东中考考纲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大多是长篇小说,阅读起来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觉名著枯燥无味呢?我认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游戏,或者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比赛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或比赛中体会到阅读名著的乐趣。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名著时,设计了“知识竞猜”的游戏活动,把《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和相关情节设置成若干抢答题,让学生在抢答中对全文的故事梗概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的游戏,为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水浒传》原著奠定了基础。
又如我们学校开展了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我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在班里进行一轮评比后,再筛选出一批好的作品参加学校的评比。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做到读写结合,同时,读书笔记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可随意发挥,可以摘抄名著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可以简单评价名著中的人物或事件,可以分析名著的艺术特色,也可以抒发自己的阅读心得。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这样的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大家纷纷投入到阅读中,写出了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这种做法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欣赏经典名著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抓好课内引领,辐射课外内容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肯定了教材的示范性作用。这句话同时含有更深一层意思,即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广东中考考纲要求学生必读的部分名著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节选,我们可以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以这些课文为起点,辐射到名著的其他内容中,从而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阂,亲近名著,走进名著。
例如我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将它和《武松醉打蒋门神》进行了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概括出鲁达和武松性格的异同,分析了造成他们性格差异的原因,抓住他们的身份和经历对他们的不同做法进行评价,从而总结出了《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个艺术特色。有一个学生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鲁达打倒郑屠后不听讨饶,三拳打死郑屠;而武松在蒋门神讨饶答应三个条件后,因他罪不至死就饶了他。相同的情景不同的结果,突出了鲁达的鲁莽、嫉恶如仇,凸显武松的恩怨分明、精明谨慎。说明《水浒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可见学生已学会了举一反三,并能深入赏析这部《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美猴王》这篇课文时,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和升级,让学生完成了从《美猴王》到《西游记》的语文综合阅读活动。《美猴王》故事情节生动离奇,语言优美精炼,我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略读、跳读等方法,品味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石猴的形象,并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学完《美猴王》后我便趁热打铁,号召学生阅读《西游记》,并让学生拟定阅读计划,分阶段分形式进行《西游记》的语文综合阅读活动。活动开展后,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手不释卷地阅读《西游记》,并踊跃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在阅读活动结束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有阅读成果在班里展示。
名著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因此,我们应注重立足“课内”的基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名著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达到名著阅读的高效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巧用现代媒体,丰富名著教学
在平时的调查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读名著是因为大多数名著是大部头作品,人物众多、故事繁杂,学生读着读着就混乱了,导致阅读半途而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如果仅靠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是很难达到高效的。而现代媒体的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会适当剪辑相关电视剧或电影的片段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印象。
例如《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故事情节生动离奇,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更是广受人们欢迎。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美猴王》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播放了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再现,把自己溶入故事中去。
又如我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在课前就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片段。这一片段播完之后,学生还沉浸在鲁达的英勇神武中激动不已。我适时引导学生比较:“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电视剧里的三拳略显单一。而原文中的三拳运用了三个比喻来描写,从视觉、味觉、听觉三个方面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三拳一拳比一拳狠,一拳比一拳解恨。从电视剧和原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电视剧虽然直观,但远不如文字的神奇。”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原文的兴趣,把学生拉回原文中。
巧用现代媒体,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明显,它能变抽象为形象,直接地帮助学生理解名著的内容。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媒体在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中只是辅助手段,而不是主导地位,否则将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若要想把名著阅读指导做好,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名著阅读中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尽管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与广东中考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但我坚信,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名著一定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