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突破技术的教学与运用

(2022-06-03 14:06:40)
浅谈突破技术的教学与运用
       突破是篮球技术中的一项,非常具有杀伤力,但是,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实战运用过程中,我都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也就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性思考和总结,并在实践的训练中不断的改进。
      教学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篮球技术本身也非常的多,就拿一个投篮技术来说:包括单手肩上投篮,其中的罚球线原地投篮,颠投、跳投等,篮下的上篮,包括高手、低手、抛投、反手、勾手、打板,如果再接上脚步,那就更多了。昨晚,一个球员孩子的家长我们一起花了很长时间探讨了孩子投篮的技术动作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篮球不仅仅只有投篮,还包括很多很多其他的技术。如传球,传球又分为很多种,胸前、头上、反弹、单手体侧、肩上、短距离、长距离等等,运球、各种各种的运球就太多太多了。还有篮板球技术、防守技术、还有我今天要说的突破技术。
       每一次的教学和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我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虽然已经经历了一二十年的不断摸索,但是,每一次后,我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对自己很多的教学训练都不是很满意,当然,也有那偶尔的满意的时刻吧。比如说:昨晚最后一节我们的联防,打了对手一个17:3,逆转了比赛。无论是防守还是反击,效果都还是不错的。
       对于突破的教学和运用,最近也做了很多的思考,也做了很多的训练,举一反三的不断的总结和提炼。首先说一说突破的教学:
       突破的教学顺序:顺步突破——交叉步突破——异侧虚探步突破——投篮假动作突破——再到结合传球、投篮、虚晃等假动作的各种突破。从原地持球,到移动接球,再到运球突破,再到组合运球突破,突破后的上篮、分球。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进阶顺序,并且在训练中需要不断的循环往复,不断的修正动作,强化动作、改进动作,提高组合动作的衔接问题。
       突破教学的阶段和重点:我把突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准备阶段,主要是身体重心问题,双脚张开的宽度、前后位置、前后脚的着力点、膝关节弯曲的角度。如果是运球突破,那么久相对更为复杂一些,要把突破前的运球技术要求结合起来。
其二:行进间阶段:包括推球的动作,放球的位置、身体重心、上身的转体,肩部的位置,护球手的位置、外侧脚的发力,躯干的对抗、
对抗后的二次发力等等。
其三:跟进阶段:主要是身体的快速跟进,并超越对手躯干。一旦超越了对手,则为后面的上篮、或分球做好身体上、空间上、思想上的准备。
       突破技术教学的难点:规范动作下的对抗性。包括身体上的对抗性、思想意识上的对抗性。

         突破技术实战运用问题。
        1、快攻中突破上篮,在快攻中,突破技术就显得攸关重要。它包括超越对手的直接上篮,和对手平行位置时的对抗投篮,把对手抗开后的上篮,对手还在前方的跳步投篮。这些突破的技术动作都有所差异,需要在训练中千万次的不断重复,并可超越比赛强度的对抗进行练习。
       2、面对人盯人防守中的突破。当人盯人防守时,突破技术运用的可能相对较多一些。此时,突破的坚决性、对抗性可能更为重要,一旦优柔寡断,可能就失去了突破的机会,或者即使突破,效果也不会有多好。而且,在面对人盯人防守时,突破后遭遇的补防可能更多,可以多考虑在对方补防时该如何处理球。
       3、面对联防的突破。在面对联防时,虽然传球、切入、大幅度的转移球是进攻的首先,但是从弱侧突然发动的突破也是撕开防守的好武器。面对联防的突破可能遇到的是夹击、协防、关门,因此,在突破之前就好做好及时传球的准备,不要进入到对方的夹击圈、关门时再想到去分球,在对方的协防队员、夹击队员、关门队员未到位之前就要把球及时的分给接应的队友。这可能是面对人盯人和面对联防时突破运用的最大区别吧。在面对人盯人时,突破后可能多兼顾攻击篮筐,在面对联防时,尤其是刚开始进攻的突破,则可以多考虑分球吧,通过突破去撕开防守,为后面的进攻赢得较大的机会。
       4、衔接段的突破。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获得投篮机会,如果没有空位的队友,则突破+上篮/分球就是衔接段较为理想的进攻方式。在衔接段时,一方面是错位防守成为了可能,一方面是防守的选位会可能不准确,三是衔接段身体重心的保持也不一定到位,此时的突破技术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突破技术就在那里,如何教授球员则是一门不太严谨的学问,而在突破技术的运用上,则就考验教练员对突破技术本身的认知和对比赛过程的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