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长不大的津贴
翻看我去年12月份的工资条,不知为何想到几十年不变、总也长不大的一些津贴来。实际上,一些津贴已失去当年设置的初衷,没有多大的存在意义,并且,还从一个方面,可以体现出缺乏求真多实的作风。
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再者津贴的项目不多,不妨把它按照工资条的先后顺序一一列举出来。
摆在第一位的是水电津贴,每月只有区区10元,如今一度生活用电需要6角4分钱,10钱可以买14度电还余4分钱,这应该还算好的了,凭竟可以买14度电。
其次,是物价补贴,每月15元,就有些惨了,这些年来,众所周知,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了,物价补贴15元,能买到些什么呢?按这几天的物价,一般大米,可以买5斤多一点;猪肉可以买1斤多一点;鱼,如较便宜的草鱼是7元5角1斤,可以买2斤;鸡,如果是商家标榜的正宗土鸡要25元一斤,只能买几两,如果一般的鸡的话,也只能买1斤多一点;鸭子要12元一次,可以买1斤多一点;至于牛肉,是43元1斤,只能买3两多一点;买得最多的要数大白菜和萝卜了,时下,大白菜是1元5角,可以买10斤,萝卜有8角,也有1元1斤的,8角钱1斤的萝卜,可以买近18斤多,1元钱1斤的萝卜,可以买15斤,最方便,不用找零。
三是生活补贴,每月121元,算是各种津贴中的“骄骄省”,是较多的,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
五是洗理费,每月30元。记忆中,88年入路后的几年,只有几元,前几年才加大现在的30元,如今刚够每月理3次发的钱,这还得看你怎么理,如果是在挡次比较的美容店,也就只能理2次,还必须是水洗,不能是干洗。当然,如果是在外面路边简陋的摊点理发,每次只要5元,可以每月理6次发。实际上,一个人每月至多理2次就够了,这样算来,每月30的洗理费,仅用来理发,还是用不完的,如果特殊人物的理发,如始终保持寸头的个性理发,每个月可能要理4次以上,就不够了。这只能说的是男人的理发,如果说到女人理发,可能每个月一次都不够。当然,设置这种津贴时,是不能考虑这些因素的。
六是技术津贴,每月20元;书籍费,每月15元。我是2000年通过全国自学考试获得湘潭大学授于的大学专科文凭。因而从那年起,直到现在都没有变化的每月20元的技术津贴和每月15元的书籍费。设置技术津贴和书籍费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激励干部职工的学习,使干部职工能通过各种学历考试,获得文凭,以此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单位的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后劲保障。几十年未变的这些技术津贴和书籍费,可能已失去了这些作用。因为区区35元,每年连订阅一本普通的杂志都不够,更不用说要订阅一种报纸了。
最后是一线津贴,每月是300元,前几年,集团公司领导考虑到生产一线的职工收入较低,与干部的收入差距较大,为了稳定生产一线职工队伍,缩小干部与职工的差距而设置。据说,在生产一线的车间干部和下生产一线检查包保的机关干部达到一定天数的也有。其他在机关院内上班的工作人员没有。在所有津贴中,这个一线津贴是最多的。
另外,每月还有几种津贴我没有。如每月6元的民族津贴,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芷江、新晃、麻阳工作的才有。我入路时,分配在芷江县的公坪,也得了1年多的每月6元民族津贴。如每月也是6元的三线津贴,要在枝柳线工作的才有。如每月2元3角的粮贴,只有在78年之前参加工作的才有,这可能是各种津贴中最少的了。至于,工资条上还列出的班组长津贴、艰苦奖励、岗位津贴、保健费、作业津贴等,我不是班组长,也不在艰苦地区,没有什么岗位,更不在生产一线,因而没有,也不知道,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说明了。
何时才能使这些总也长不大的津贴与时俱进,长大起来,真正发挥这些津贴的应有作用呢?我在期待着,我相信,有许许多同我一样也在期待着。不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