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
《广州铁道》报是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弹指一挥间,我与《广州铁道》报结缘、相知、相伴已26个春秋。在《广州铁道》报创刊65周年之际,我诚挚为她祝福!衷心地祝愿她越来越亮丽,越办越红火!
我是一名农村退伍军人,有幸1988年11月通过招工入路,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在部队时,我写的一些“豆腐块”,
在广州军区《战士报》上刊登,退伍回农村后,看到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的问题,便写了一篇题为《该让年轻人上台》的小言论,在《湖南科技报》第一版上刊登。
这样,当我第一次阅读《广州铁道》报,就有给《广州铁道》报投稿的想法。我耳闻目睹,了解到我们这一批从农村退伍军人中招工入路的,有许多已在农村找了女朋友,有的甚至已准备结婚,现正面临“两难”
选择:要与农村女朋友“拜拜”, 良心上过不去;不与农村女朋友“拜拜”, 今后是“半边户”, 经济困难,“两地分居” 的“牛郎织女”
生活不好过的苦恼,便提笔写了一篇题为《新工人的苦恼》的读者来信,投给《广州铁道》报,想不到,没有多长时间就刊登出来了。很遗憾,由于保存不善,这篇读者来信已丟失,只能仿佛记住大概刊登的时间是1988年12月份。
从此,我“一夜出名”,
成为招工入路的农村退伍军人中,上稿《广州铁道》报等报纸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到段党办、行办助勤的第一人。并且连续几年为段职代会、先代会、党代会写材料。
后来,我的许多言论稿先后在《广州铁道》报刊登。如《不能如是说》(1989年5月24日)、《莫把酒瓶掷道心》(1990年4月9日)、《莫把巡道当“走”
道》(1990年8月15日)、《不“亡羊”
也要“补牢”》(1990年9月28日)等。到目前为止,我已在《广州铁道》报上稿近100篇,其中大多数是言论稿。借此机会,我要诚挚地向编辑老师致以崇高敬意,并向他们问候阖家安康快乐!
是他们辛勤的编辑,得以使我质量不高的稿子,“丑媳妇见公婆”。
说心理话,面对我的良师益友《广州铁道》报,我是感到很愧疚的。这26年来,我并没有始终坚持为《广州铁道》报写稿,因而上稿率不高,上稿篇数不多。到目前为止,在《广州铁道》报上稿还不足100篇,按理,是完全不应该只有那么多的,说起来汗颜啊!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己的写作水平低下、工作流动性(从事路基施工和探伤多年)大,时间有限,看不到报纸,投稿不方便、需要电脑发邮件投稿,不会电脑或接触不到电脑等,但归根结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懒,不够勤奋,不能“熬”。
这个问题,我已在今年7月18日的《广州铁道》报的“正解一字栏”, 以“熬”
字为题,做了说明,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是想借此机会,向我的良师益益友《广州铁道》报道一声:对不起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世风如何日下,《广州铁道》报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宗旨不变,竭尽全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为广铁全体干部职工服务,并且越办越好,越办越受广大干部职工的欢迎,无愧为干部职工的良师益友。
如今,我已50多岁了,所在的班组没有电脑,所发的稿子都在家里写的,用U盘考后,到别人的电脑上发的,这得益我还在机关院内上班,一些办公室的朋友的支持(我曾想在一位机关工作人员电脑上发,那个人不干,怕我U盘有病毒),我在这里也一并诚挚地感谢他们。
《广州铁道》报,我的良师益友,我永远与您相伴,直至终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