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物之七:
财会高手崔凤武
在本市财会界,崔凤武的名声十分了得:他参与编撰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成为会计界的通典;他辅导过的会计遍布全市,数以千计;他的事迹登过报纸,上过杂志,被当地会计界视为精英。
老崔并非科班出身,原来只是大队会计。他的成功,既偶然,也必然:1979年,公社修造站主管会计突然病倒,报表堆了一桌子没人处理,领导情急之中,把他抽到修造站,顶起了大梁。当时,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
到任后,仗着年轻力壮,热情高,干劲足,他每天都早来晚走,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几天后,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烦恼:原来,农业会计与工业会计是两码事,过去那套娴熟的业务本领在这里根本用不上。怎么办?在困难面前,难道就打退堂鼓?这可不是老崔的脾气。打上小学起,老崔就信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苦功夫,刻苦钻研,就没有渡不过的“大渡河”,翻不过的“火焰山”。从此,他抓紧一切工余时间,拼命学习业务知识,把自己投入到数字与公式的海洋。在学习方法上,他除了大量研读专业书籍外,还拜能者为师,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有一次,为了制作负债表,他利用晚上时间,骑车20多公里,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府上,登门拜师,使对方十分感动,把自己的“绝活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使他受益匪浅。
像一只羽翼丰满的雏雁,老崔的翅膀渐渐地变硬了。1986年,本市工业局重新恢复建制,局座慧眼识珠,把老崔第一个揽至帐下,委以财务科长重任。老崔走马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把工作做的非常到位。针对当时工业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低下的现实,他一方面抓培训,培养高素质财会队伍,另一方面,参照有关规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推行“五统一”: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报表、统一会计凭证、统一记账方法、统一制造成本法。双管齐下,两剂良药,使本市工业企业财会工作由乱到治,驶入规范化轨道。该经验被省局予以转发,引起较大反响,先后有18个县市到本市考察观摩,得到一致好评。
熟悉老崔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一是买书,二是练笔。为了买书,他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戒烟戒酒,每年购书都在千元以上。近年来,国家财务法规变化较大,为适应新变化,掌握新规则,与新法规保持同步,每次变动,他都及时到书店购买书籍,认真学习。到现在,他的专业藏书已达2000多册,摆满了两个书橱。他不无得意地说:本人虽然家徒四壁,但却拥有书橱两座,这就是资本。
买书是为了读书,绝不是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近年来,他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一切闲暇时间,先后通读了《现代会计学》、《基础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实用大全》、《成本会计学》、《现代审计学》等20多部专著,记下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读多了,看多了,就尝试着去写。老崔的基本功本来就比较扎实,再加上刻苦磨练,时间不长,写作水平就有了很大提升,赢得了编辑们的青睐。近年来,他先后在《财务与会计》、《河北财会》、《财会通讯》等期刊上发表专业性文章50多篇,其中两篇还获得了一等奖。
1992年夏,对老崔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一年,为适应会计学发展需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决定由天津财经学院著名教授于玉林先生领衔,编撰《现代会计百科辞典》,在涉及乡镇企业词条时,苦于专业人士缺乏,一时陷于停顿。后经多方打听,得知老崔乃乡镇企业财会高手,于是速速发函,热情相邀。老崔欣然领命,立即投入紧张的编撰工作。到底是行家里手,仅仅三个月,包涵135个词条、近5万字的乡镇企业部分就提前脱稿,并一字未易全部编进了《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成为乡镇企业财会的权威解释。
随着本领的增强,老崔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邀请他讲课的单位络绎不绝,有时连星期天、节假日也得搭上。对此,老崔总是乐此不疲,毫无怨言。近年来,各种财务软件被广泛使用,许多企业安装了“金蝶”等财务管理系统。面对新形势,老崔不顾年龄大,体质弱,积极投身到电算化学习当中,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成为一棵不老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