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自国序陈炳生诗集《诗经里的村庄》

(2014-10-21 15:57:15)
标签:

转载


 

[转载]李自国序陈炳生诗集《诗经里的村庄》

在诗意的天空下行走

     

   ——序《诗经里的村庄》

    

    /李自国

 

作为一名在《星星》诗刊躬耕十余载的编辑,我是通过一次次诗歌的自然来稿认识陈炳生的,也一步步感知了炳生难能可贵的为人为诗。这些年来,他的许多乡土诗陆续在《诗刊》、《星星》诗刊等刊物上发表,尤其是处女集《鸟呜乡村》被列入“中国·星星诗文库”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如今,他的第二部诗集《诗经里的村庄》又要出版面世,我作为他多年的朋友,权且用以下文字表达我内心的真切感受吧!

大凡写诗弄文的人都懂得,文章合为事而作,诗歌合为时而作。每一首诗歌的存在,都为其“诗歌的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在长短不齐的诗句中,诗人具体、细致、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情意绪,传达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炳生用秉着敏感而柔韧的诗心,用形象细腻的笔触,把日常的、普通的景象表现得具体、细致、精巧,并且在涂上浓厚细腻的感情色彩的同时,揭示了其微妙而丰富的含义。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思想,他攫取每一片生活的浪花,用传统的诗歌力量温暖着人心。《诗经里的村庄》是炳生诗意地行走于生活中关于生命、关于灵魂的独特的思考和理解,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超尘脱俗的气息,为心灵找到一个栖息的精神港湾。

诗人总有一种解不开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在诗歌的表现过程中,让传统的审美观念超越了物质的层面。那么,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精神路途,以一种解放的心灵去体验、领悟,才能发现诗歌中的意境和妙趣。对于在诗歌的征途中畅游且收获颇丰的炳生来说,他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忠实于自己对时代和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在蕴藉含蓄的诗句中开掘自己的内心,却又与其精神追求的脉息相通。从《鸟鸣乡村》到《诗经里的村庄》,诗人秉承着自己的创作理想和审美追求,彰显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在诗歌题材的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引诱读者参与其中,使意义呈现达到最大化。

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背景的人。当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文精神、文化背景相融合的时候,其诗歌也具有不同凡响的审美价值。《诗经里的村庄》中有风情万种的大地,有夜色迷离的广场,有废墟上的琴声,还有闪耀着光芒的尘埃。他们构筑出唤起读者想象和思考的境域,诉诸于人的整体性灵,让人凝神默想感怀备至。在《故乡的麻雀》中,炳生写道:

 

麻雀,总是第一个啄破黎明

与勤劳的人儿一同早起

 

放飞梦想,天空就打开了

 

面对丰收的农家

争先恐后赶去祝贺

谁的一声吆喝

惊了他们小小的相聚

 

不做作,不迷恋城市

不住洋房,和别墅

抓紧一根电线,或一根枝条

摇摇晃晃的家,饱含历代风雨

 

一辈子就那么一件衣裳

一颗健康,并且轻盈的心

让整座村庄都在仰望

 

普通的麻雀,是普通人的代表,勤劳、不做作,“一辈子就那么一件衣裳”,却让整个村庄都仰望,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时代乡土生活的风情画卷。不仅如此,在炳生的笔下,普通的乡村女人,辛勤的劳动者,油菜花,高粱地,夏天,萤火等等,这些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一切,都展现了简单而真实的生活状态,亲切得就像是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温暖而深情的回眸。风情万种的大地,炳生用灵动的语言,幻化出了一种最本真的情调,这种沉着而冷静的抒情方式,让他的诗歌沉积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城市,总是乡土之外另一个让人向往的存在。炳生的生活经历,让他的视角从宁静安谧的乡村转向了城市的现代文明,进入了对城市的生活书写,可是,他却有着古老的地缘文化情结,诗歌中一直暗藏着自然亲和与人性关怀意识。即使是城市,在他的眼中,也是长在水里,安静而柔软:“整座城市掩映在水中/幢幢高楼倒挂/着一层金色/显得柔软而妩媚/那车,和穿红着黄的人们/在绿影丛中缓慢地游/他们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四周一片安安静静/不争名,不争利/也不争风吃醋”(《水里的城市》);或者即便伟岸,也是梨花带雨,别样忧伤:“春天渐次打开梦想/梨花带雨,别样的忧伤/谁伫立/高楼大厦的顶端翘首以盼//床在呻吟,窗户失眠/霓虹灯迷离着醉眼/当夜总会关上大门/黎明,掀动车潮人流……伟岸的城市啊/往上,找不到故乡的月亮/往下呢/嗅不到一片野花的清香/它喧嚣的孤独/我只能,并且必须怀揣于心”(《伟岸的城市》);又抑或是身居城市的鸟群,依然有着生命的灵性:“它们不开会,不写材料/甚至不接受丁点儿的批评//立于枝头或屋顶吵闹/大地勤奋,春华秋实/阳光一拨一拨下来/被鸟群啄食得支离破碎//夜色如水,无边的暗/当我们亮起灯/它们却一一不见了踪影”(《县委大院的鸟群》)。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外化于物,赋予他们强烈的感情色彩,隐遁在文字背后的,是诗人留给读者的极大的思考空间。那些滞留于繁华都市的栀子花、鹅卵石,一草一木,都是诗人诗意行走的寄托,他们的情感与意识,始终流淌在他的诗歌血液中。

《四子讲德论》中载:“诗人感而后思,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作。”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感”字当头的诗人们自觉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那一片牵动人心的废墟。炳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诗人内心的波澜。“掠过废墟上空的鸽子/它带着谁的魂灵在飞/天堂如此遥远/小草的芳香怎能触及”(《鸽子掠过废墟上空》);“一粒尘埃安放在眼睛/它也是含泪的珍珠/有一天我化作一捧黄土/来春长出一棵小草,为你绿着”(《对你轻轻地呼喊》);“我坚持爱你到牙齿松动/浑身无力,也要紧扣你经年的芳唇//一个老人坚持到童心未泯/轻轻的一把骨灰,压不住一丝风//谁一直坚持从远方走到远方/即使尘埃,遍布含泪的双眼”……这一切的句子,虽然没有巨大和崇高的词语,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和无比的坚强。炳生的诗歌架起了情感与现实之间温情脉脉的桥梁。

从炳生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仁爱心怀和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品质和感人的精神力量。无论是自然与现实,都是他对人生存现实的关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是他对自我人生价值的确认,也是他诗意地行走在大地上,在岁月苍茫的大地上悄然萌动的内心。

 

         20092月于成都

 

李自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星星》诗刊编审、副主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