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与安乐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国王和一个波斯奴隶同坐一条船。那奴隶从没有见过海洋,也没有尝过坐船的苦,他一路哭哭啼啼,战栗不已,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然继续哭闹。
国王被他扰得不能安宁,大家始终想不出办法。船上有一位哲学家对国王说道:“若让我一试,我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哲学家立刻叫人把奴隶抛到海里去,沉浮了几次,人们才抓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到船上,他连忙双手紧紧地抱着船帮,坐在一个角落里,不再做声。
国王很是赞许,便开口问道:“你这方法奥妙何在?”
哲学家说:“原先他不知道灭顶之灾的痛苦,更想不到稳坐船上的可贵。大凡一个人总要经历过忧总患才会知道安乐的价值。”
毋庸讳言,哲学家叫人把奴隶抛到海里去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但哲学家所说的一番话却是非常有道理的。充分说明,哲学家的确无愧为哲学家,很是深谙忧患与安乐这对哲学的矛盾的统一体双互之间的辩证关系的。
我等芸芸众生,大都有这样一个特性,这种特性,可以说是人普遍存在的一个弱性,这种人的弱性,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等。如,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参加别人的葬礼或到火葬场才明白生命的可贵、出门“事事难”了才体会在家“千日好”、遭遇天灾人祸成残疾了了才醒悟平安四肢健全的幸福等等。总之,就是“得到不珍惜,失去才可惜”,最终只有“后悔”的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千古至理的名言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说,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
你看,我们的老祖宗孟子在战国时期就深谙“忧患”与“安乐”这对矛盾的统一体的哲学关系了。我们应该传承和铭记,才能珍惜拥有,感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少些忧愁与烦恼,避免“后悔”与不幸的缠绕。从而才能尽力做到“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快快乐乐”
的度一生。
人生虽苦短,但忧患与安乐紧相随,得辩证的看待和正确地处理 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行。否则,就会“死于安乐”。道理都明白,教训也深刻,就不多费口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