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的选择

(2014-06-24 17:49:12)
标签:

杂谈

                                    人生的选择

 

 说到选择,人,除了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生长环境,是生在农村,还是长在城市,不能选择成为男人,还是成为女人(变性手术不算)等以外,大都能做出选择。如,为官者,可选择当贪官,也可选择当“清官”,我等芸芸众生,从大的方面讲,可选择当农民或工人或军人或商人或公务员等等,当然,这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不一定选择什么,就能成什么,随心所欲,比如选择当公务员,必须符合规定的报考条件,才能报考,这是前提,还得通过笔试、面试等。

实际上,这些选择,都不是题中之义的选择。只有下面的两个故事中的选择,才能阐释题中之义。故事是这样的: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签。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1998年,著名作家毕淑敏成了心理学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到20037月,眼看就可以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但她却决定放弃文凭,选择写作。

 别人问她原因,她回答道:“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风格不一样,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考外语,是一个死功夫。我想,生命对我这个年过50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应对考试。”

 人生的确“没有第二次选择”。“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 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等,说的其实也是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 选择什么,就必须放弃什么,选择“熊掌”, 就必须放弃“鱼”,“ 二者必居其一”, 就看你会不会选择,敢不敢于放弃,这是人生必须经常遇到的考题,需要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的学生在果林中选择果子,却都不满意自己的第一次选择,还要求“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很说明选择的重要。

 毕淑敏就不同了,她能清醒地认识到,生命都是有限度的。在这有限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学会珍惜,然后要学会选择,敢于放弃,才能赢得宝贵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朝着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前进,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因此,毕淑敏放弃快要到手的心理学博士学位,选择写作,终于成为誉满中外的著名女作家。

 其实,选择也是一门学问,最能彰显一个人的学识和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前提的条件应该是“认识你自己”, 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再者,要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切莫好高骛远,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边望到那边高”, 犾豫不决;最后,要立场坚定,把握准则,抗得住各种诱惑,切莫贪婪。总之,一定要擦亮眼睛,做出明智的选择,才能避免“悔不该当初”, 造成终身的遗憾。

 细细想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不仅如前面所说的“最能彰显一个人的学识和智慧”; 而且能决定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小人”, 还是“君子”;是“好人”, 还是“坏人”;有所作为”, 还是“碌碌无为”; 是“活得精彩,不枉一生”, 还是“活得晦暗,虚度一生”,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谓关系可大啦!千言万语,也说不尽,道不明,只能靠自己去领悟、去摸索。就此打住,不说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学会拒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