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四种马”与“四种人”

(2014-03-06 10:29:16)
标签:

杂谈

                           四种马”与“四种人”

 

 

     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小国迦毗罗卫国王净饭王的儿子,出生后七天,母亲摩诃摩耶夫人便去逝了,十五岁被立为太子,十七岁娶耶输陀罗为妻,生一子为罗怙罗。他童年接受婆罗门教育,兼习武艺,长于辞令,能读善写,多才多艺。但在二十九岁那年,他却抛弃娇妻稚儿及舒适的王室生活,出家求道,过游方苦僧的生活。促使释迦牟尼出家求道的原因,据说是他曾四次离开王宫,分别遇到一位老人、一位病人、一个死人和一个出家人,使他受到启示:衰老、病痛、死亡,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最终能摆脱苦难的方法是厌弃人生、出家求道。于是,他隐居在深山老林中,先按婆罗门教义苦修六年,却毫无所得,便弃而下山,南行至佛陀伽耶地方,静坐在一颗菩提树下,冥想七日,忽然顿悟,成就了无上正觉,于是烦恼尽除,顿时成佛(“佛” 即“得道者” 或“觉悟者” 意思)。随后,他和其他五位僧人创立了第一个佛教团体,并在具拿勒北郊举行第一次布迈。从三十五岁起,他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进行传教活动,收了大批信徒,使自己的教义远播印度大地。佛教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这是释迦牟尼在佛经里讲到的一个比喻。

   “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便知道主人的心意,体贴入微,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算得上好马。”“第三种是庸马,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鞭如雨下,它都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在能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双腿来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释迦牟尼进而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前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马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翻然醒悟。”“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如风中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释迦牟尼以“四种马” 做比喻,引申对比成“四种人”, 一千多年过去了,仍能如雷贯耳,有启迪和警示意义。读者诸君以为如何?愿做“四种人” 的哪一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