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呤咏午睡诗
夏季炎热难耐,晚上难以入睡,睡眠时间不易保证,会造成睡眠不足,对身体健康不利。如果能在白天午饭后,适当地午睡,可以弥补晚上睡眠的不足,对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证身体健康很有益处。
据记载,古人是很重视午睡的。历代诗人就常常把午睡言之诗。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很注重午睡,诗云:“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除此以外,他还在《食后》诗中写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也喜午睡,有诗日:“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主客对榻,相忘相安,及至客人已去,诗人仍睡意正浓,一觉醒来时,西窗的夕阳已剩不多了,心态何其怡然自得!
同样是南宋的田园诗人杨万里,在《闲居初夏睡起》诗中:“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诗人“睡起无情思”的神态,自然逼真,“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则把诗人午睡后的闲适心情荡然纸上,让人回味良久。
“细书妨老眼,长箪惬昏眠。依箪且一息,抛书还少年”。这是北宋大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诗句,意思是:看书看累了,靠在竹席上小憩,打个盹儿,有返老还童之妙。王安石还有一首最能表现午睡禅意的诗:“花竹幽窗午睡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当今失眠症患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可谓寻找“睡方”
胜似“仙方”,另一北宋诗人蔡确也有首《夏日登车盖亭》的午睡诗:“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诗人因读书而疲倦,于是枕石而卧,酣然入梦,醒来时听到水边数声渔笛,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态让人回味无穷。
淸代王渔洋的《带常诗话》载有一诗,把午睡之慵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折射出文人的闲适潇洒:“槐午睡方熟,息肩者稚孑。老妻撼绳床,饭熟呼不起。不能工磬折,发乱无人理。我懒我自知,不要旁人喜。”
还有两首午睡诗作者不详,读来也别有一番情趣。其一,“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其二,“老读文书兴易阑,谁知养病不如闲。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