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九九歌
“九九” 是我国民间长期沿用的一种节令名称,它是将冬至与夏至后的各81天分为九个阶段,每个时段为九天。从第一个“九”
起,依次为“一九”、“ 二九”······· 一直到“九九”。 严冬有“冬九九歌”, 夏暑有“夏九九歌”。
夏九九歌,即从夏至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 逐日记录“九” 的进程及气温变化情况,到“九九” 八十一天,则暑消秋凉。
下面是较为流行的三首“夏九九歌”, 内容大同小异,意思差不多:
其一,“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摆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其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音ji,用炭末做的块状燃料)。”
其三,“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凤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不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到了清代,“夏九九”的谚语渐渐失传。民间只以“三伏”
代替“夏九九”, 与“冬九九” 并称,故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之说。以上三首“夏九九歌”,
第一首是出自宋代陆泳撰著的《吴下田家志》中,第二首是出自清代杜文澜撰著的《古谣谚》里,第三首出处不详,流行在我国北方地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