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与小学生个性化写作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分类: 教学日志 |
一、 课题研究中期概述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积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和“写”的结合。在小学语文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读写分离的现象,导致学生缺少写作实践的机会,致使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现象日益严重。
这种现状在乡村学校尤为严重。我校就是一所乡村学校,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课外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作文中错别字、病句屡屡出现。如何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有效结合,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乡村教师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着手实施本课题。
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文质兼美的文章、课例,更离不开触景生情的写作。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因此,以“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为切入点,提炼出课外阅读与小学生个性化写作有效结合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课题微信群,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实践感悟;凭借课题组全体成员大胆实践,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的钻研精神,形成了一批课例、设计、课件、论文等研究成果。有的研究成果参赛获奖,有的公开发表。论文有鲁林红老师《从混混沌沌到慢慢明晰》和《破译绘本中的写作密码》,徐宏明老师的《聚焦文本密码 链接课外阅读》,杨孜娴老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有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等等。
二、 课题研究中期主要经验
在课题正式立项初期,我们经过了准备、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的修改、完善等开题工作,并制订了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采用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课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大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教师们根据低、中、高三个学段和班级学情,从最初的搜集读写结合案例共享学习、读本筛选和提炼读写结合点,到拟定班级读写计划和撰写教学设计。在这一步步艰难的探索中,我们开始了全面而又深入的课题研究。
(一)拟定读写计划
课题组成员梳理出可实践“读写结合”的读物,并提炼出“读写结合”契合点以后,开始拟定班级读写计划。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班级读写计划的完善程度关乎着后续读写结合能否顺利开展,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对待班级读写计划。老师们花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学情特点拟定了本学期的读写计划。按时间分为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读写计划。每月读写计划包含:读写目标、好书简介和读写过程。我们从大量的经典读物中,提取可借鉴、模仿的写作点,让输入与输出形成有效对接,具体涵盖低中高三个年段:低年段有:《爷爷一定有办法》《我妈妈》《我有友情要出租》;中年段有:《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和《伊索寓言》;高年段有:《窗边的小豆豆》《飞鸟集》《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绿山墙的安妮》等。
(二)提炼实践经验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课外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课外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推进课外阅读,是丰富我们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段时间课题组成员对阅读与写作如何有效结合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累积了相应的经验:
1.归纳要点 借鉴迁移
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凭借,适当拓展课外阅读,巧妙模仿,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能力、连句成段的能力和布局谋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智慧地把握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机与高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善于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
2.绘本起步 读文赏图
绘本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阅读文本,语言浅显精炼。优秀绘本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让学生有对象可模仿,是低年级写话训练优秀素材。绘本作文是绘本阅读的延伸,是习作教学富有趣味的补充。学生对绘本的喜爱更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创作的热情,通过读文赏图,让学生先说后写,图文并茂,创作表达。
《我妈妈》是2007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绘本,作者是英国的安东尼·布朗。绘本用非常幽默的语言形容了妈妈的各个方面。如果用心观察的话,这本绘本的语言构思非常巧妙,从开头的“这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直到“我妈妈真的、真的、真的很棒!”,全文出现了很多类似之处,在安东尼心里,他对妈妈是非常崇拜的。在描述妈妈时,有很多非常好的句式值得低年段仿写,比如:
是……也是……不但是……还是……
像……还像……又像……
不管……也不管……都……
3.仿写入手 依托文本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一个模仿到超越的过程,因此,语言结构的模仿,是学习初期必然的一种体验。他们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技能的过程中,常常借助于模仿。这是模仿范文的语言、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可分为三种形式:仿句子、仿段落、仿思路。
4.借助语境 填补空白
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情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想象,从中质疑,并通过思考讨论去填补“空白”。这样的“补白”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于思想内容的感受都自然融于了一体,更让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对话”。如杨孜娴老师的教学设计《百万富翁》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当托德说出“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句话时,他真正的心理想法是什么?学生进行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融阅读与语言实践的良好时机。
5.刻画细节 拓写具体
细节刻画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景的描写之中,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景物描写、进行场景描绘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景物就越有特色,场景就越感人。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具体的情节进行细节刻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抓住具体情节进行细节刻画的方法反复训练,使之成为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主要要靠增加读写实践,但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在阅读课,适时巧妙地渗透作文常识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习作少走弯路。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新教材特征,从中年级开始应该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逐步领悟掌握的作文常识有: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顺叙、倒叙、插斜等常用的叙事顺序;记事要从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方面交待清楚;表现人物品质要通过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景、状物应该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鲜明特点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三、 后期研究计划
现阶段,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努力,但还不够系统化。课题组各学段老师都能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但大家还在不断进行研究和学习。后期我们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切入:
2.计划一次“课外阅读与小学生个性化写作有效结合”方面的培训学习,开展一次实验班级的读写活动。
3.进行学生作文、教学案例、论文、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有效、扎实的文本解读、案例等,并装订成册。
4.做好课题的推荐活动,让我们的课题成果真正辐射到其他教师,让大家共同成长。
5.完善总结,高质量的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力争如期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