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故事,要学会前后联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课后练习“讲故事”的教学思考

(2019-06-07 14:57:40)
分类: 教学日志

 

讲故事,要学会前后联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课后练习“讲故事”的教学思考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讲故事”的题目。比如,《小马过河》中“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蜘蛛开店》中“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小毛虫》中“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羿射九日》中“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输出式的“讲故事”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课文内容的学习效果,而且因为有“脚手架”的辅助,学生在言语转换的实践过程中,又自然而然地内化了“讲故事”的多种方法。当然,尽管这四次“讲故事”的练习安排在不同单元的不同课文里,但并不代表可以各自为政。

一、搭支架,结合先前经验

故事支架的提供,能辅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摄入到输出这一转换过程。根据不同故事的叙述特点,统编教材提供了不同的搭建支架的方法:《小马过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提供的故事支架是情节推进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蜘蛛开店》呈现三个类似的故事情节,以反复勾段的形式展开,故事支架是关键内容的网状示意图;《小毛虫》讲述了小毛虫蜕变成蝴蝶的经历,是线性的递进发展,因此以不同阶段的形象“小毛虫——茧——蝴蝶”为故事支架,明晰蜕变过程;《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支架是“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情节表格,契合神话这一故事文体的发展脉络。

借助故事支架,不但能有效达成“这一篇”的输出转换,同时能内化一些有效的“讲故事”的方法。只是,这些方法的使用,并非“独立自主”,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先前讲故事的经验,以促使表达效果在反复实践、验证中实现最优化。

如,《蜘蛛开店》的课后练习:

讲故事,要学会前后联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课后练习“讲故事”的教学思考

若仅仅局限在故事支架上,学生讲的故事很可能只有“筋骨”,而无“血肉”。因此,《蜘蛛开店》的“讲故事”练习,如果结合先前《小马过河》里的输出经验,达成方法的内化,故事的讲述就会变得生动、丰满。

师:如果仅仅依赖这个示意图,我们的故事好像讲得不够精彩,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出示《小马过河》的课后练习)

 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马棚      愿意       磨坊

                 挡住       为难

         突然      拦住       吃惊

        难为情    动脑筋      小心

生:讲《小马过河》的故事时,用上丰富的词语,故事就会讲得好玩一些。

生:这些词语都是故事里的,能让我们把故事讲得很精彩。

师:对,那我们在讲《蜘蛛开店》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词语和短语,来帮助我们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和短语,并讲述故事)

卖口罩

 

招牌、口罩编织店、一元钱

嘴巴大、一整天

卖围巾

长颈鹿

围巾编织店、一元钱

只见身子不见头、脖子、大树、一个星期、累得趴倒

卖袜子

 

袜子编织店、一元钱

匆忙、网上、四十二只脚

    借助《小马过河》的讲故事方法,围绕示意图,将三个相似情节的关键词组提炼出来,将只有骨架的网状示意图变得充实、丰满,以此作为参照,学生的故事讲述就会顺畅、丰富。“讲故事”是需要方法作为支撑的,而方法的内化要在不断地反复实践中达成。一旦我们在故事的练说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摄入前期经验,那他们就会慢慢地将这些经验融入实践,并转化为更强的叙述能力。

二、定目标,结合单元定位

故事文体在统编教材低年段中占了很大比例,“讲故事”是学习这类文体最主要的目标取向,但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何讲,讲得怎样,都是需要思考的。因此,设计“讲故事”的学习活动,应该与单元整体的目标导向相联系,以确保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毛虫》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课文,讲述了一条小毛虫如何抽丝织茧,最后破茧成蝶的故事。如何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呢?课后习题这样提示:

 

 

 

 

讲故事,要学会前后联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课后练习“讲故事”的教学思考

小毛虫的变化是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故事主要的发展脉络。抓住这个变化线索,就能让故事的讲述清晰而完整。除了《小毛虫》,这个单元还有很多故事也含有“变化”:《大象的耳朵》中,大象先听信别人的话,用竹竿支起自己耷拉着的耳朵,结果耳朵里面进了很多虫子,后来又把耳朵放下来,觉得只要舒服就好,这是心理的变化;《青蛙卖泥塘》中,青蛙想卖泥塘,但是小动物们并不满意,总认为少了点什么,青蛙就根据大家的建议,让泥塘一点点发生了变化。

除此之外,这个单元里“我爱阅读”的《月亮姑娘做衣裳》也是一篇非常好玩的带有“变化”的故事。月亮姑娘请裁缝师傅为她做衣服,但因为她的“身材”总是在变化,所以衣服怎么都做不好。

在执教《小毛虫》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毛虫的变化讲述故事后,就可以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方法读《月亮姑娘做衣裳》,并提炼出月亮姑娘的变化过程:

月亮:眉毛       镰刀      核桃       圆盘

梳理出了月亮的变化,学生以“变化”为主线,讲述时就能凸显出故事的转折和脉络。结合单元整体目标,以课文的共性表达特点为依据,就可以提取出一个整体规划下的精准目标,以此“借法学法”地举一反三,从而有效达成目标。

三、扩视野,结合学段坐标

借助提示语“讲故事”的能力训练贯穿了整个统编教材二年级,教材提供的故事支架无论是网状、线状,还是表格式,都与故事本身的叙述形式相契合,殊途同归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只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支架的提供不仅是为了培养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为了借助多维度的支架,将故事叙述在这一阶段的反复实践中真正内化,并将叙述行为由二年级的“半独立”迁移到三年段的“独立”状态。因此,在“讲故事”的学习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学段特点,做到承前启后。

《羿射九日》讲述了神箭手羿射掉九个太阳,让大地重现勃勃生机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讲好这个故事,课后习题提供的故事支架如下:

 讲故事,要学会前后联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课后练习“讲故事”的教学思考


作为二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教材顺应故事发展脉络,提炼出“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讲述支架。如果结合三年级的阅读目标来看,则更能发现这种编排用意。

相对于以完整段落为结构的自然段来说,意义段指的是将逻辑关系相近的几个自然段归纳而成的多个段落。认识意义段,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最基本的阅读目标。《羿射九日》的故事支架以“起因——经过——结果”来建构,将整个故事以“三段式”简练展开,实际上于无形中渗透了意义段的归纳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后续三年级认识段落结构的学习中,达成自然的过渡和融合。

因此,在设计《羿射九日》的“讲故事”学习活动时,要具有明晰的学段衔接意识:

1.羿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呢?(出示相关段落和句子,明晰这就是“起因”,引导讲述)2.面对十个太阳,羿是怎么做的?(揭示“经过”,引导讲述)3.出示最后的“结果”。4.认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出示课后提示,讲述故事。提示学生以后讲类似故事时也可以将故事分为这样三个部分,再讲述。

当然,对意义段的归纳和整合,是中年段需要集中去训练的阅读能力,所以,《羿射九日》只须进行穿插和渗透即可。

 (此文发于《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