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朗读教学技巧指导浅说

(2019-05-06 12:12:03)
分类: 教学日志
语文朗读教学技巧指导浅说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三个具有层级性的评价指标。相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正确、流利层面的认知技能来说,处于智慧技能的有感情朗读则难以有系统的操作序列和评价标准。一方面,有感情朗读属于内在的感性层面,很难通过外显的评价指标评定。另一方面,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无法借助同一体系来权衡所有。因此,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需要结合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探寻符合言语规律的科学技法。

语气:基于情势,外化认知

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的情感思维。在朗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语气的引导和强化,能为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导引出一条情势与认知相依相合的朗读路径。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生:朗读。(将“啊”读成第三声)

师:注意到了吗?他将“啊”读成第三声。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黄河的浪特别急,一不小心,羊皮筏子都会被吞没。而

上面竟然还有人。

师:你想表达你的惊讶,是吗?除了第三声,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将“啊”读成第二声)那小小的羊皮筏子,一看就不堪一

击,竟然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漂流,这本来就让人捏一把汗了。哪知道险中更有险者,我觉得那羊皮筏子上的人真让人敬服!

师:这一声“啊”(á)里既有担心,又有叹服!你的感悟真独到。

生:(将“啊”读成第四声)这么惊险的场面,已经让人有些害

怕了,上面竟然还有人,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师:这种感觉好像在寻求真相。你们看,当我们的理解不同时,

朗读的语气就会不同。所以,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来,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哟!

语气是有感情朗读中的重点内容,可以说,什么样的文本倾向,决定了语气的取舍。对“啊”的语气处理,教师智慧地引导学生将语气与感知达成契合,巧妙地为这句话的朗读丰富了形式,精准了指向了技法与情感的和谐共生。从整体来说,明朗的文本色彩宜选择欢快的语气,暗淡的文本色彩可选取低沉的语气。但从细节来说,文本的情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要求我们在整体的把握中,学会揣摩细节,让语气呈现动态的局势。

朗读就是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这种理解并不是盲目地自我开发,而是在文本情势的牵引中,读出自己的认知。通过色彩纷繁的语气来表现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情感体悟。

强调:区分主次,突显重点

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应的表达主题,而朗读就要明确表现重点内容,把握文本内核。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通过重音来突显和区分。

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

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

“灯”,才能吹熄蜡烛。

(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

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

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

是允许的。

尽管要强调文本的主要内容,但对重点读音的处理并不是机械不变的,而是在文本主导价值的视阈中做灵活处理。上述教学环节中,伯诺德夫人的一句话,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大有深意。教师围绕“强调字眼”,为学生的朗读做了有效的建构,突显了朗读中的创造性。

需要指出的是,朗读中的重音并不是纯粹地指重读的音,更多时候是指重点突出的音,这就需要将重点部分以区别非重点部分的语气、语调、语势表现出来。在朗读中,可以通过快中显慢、慢中显快、轻中显重、重中显轻来区别处理,以达成加强对重点内容印象和感知的作用。

变化:遵循语势,明晰节奏

文似看山不喜平,因而遵循有声语言表达规律的有感情朗读,在语势的表现上,是有一定的变化节奏的,以此来呈现文本中微妙的情感变化轨迹。

师:(出示:下雨啰!下雨啰!)大喊着是怎么喊?用你们的朗读,

告诉我们吧。

生:“下雨啰——!下雨啰——!(用了很大的力气。)

师:这里“下雨啰”重复了两回,有可能?(手势提示,朗读应读

出变化。)

生:“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很急切。)

生:“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很慢,

陶醉的样子。)

生:“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低后高。表示欢快。)

生:“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高后低,表示强调。)

生:“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慢后快,表示心情变化。)

生:“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快后慢,表示心情变化。)

师:好一个快乐的萧红,在这祖父的园子里,想怎么喊,就怎么

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来吧,顽皮的萧红,把水扬起来,喊起来吧——

生:(站起来,扬水)下雨啰!下雨啰!

师:萧红喊出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快乐!

生:自由自在。

    情感的微妙变化必然导致朗读时语势、语音、语调的变化。教师

引导学生朗读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中“浇水”部分,通过节奏的丰

富变化,来传递萧红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因为每一个孩子所体会到

的情感经验有别,所以朗读节奏呈现了不同的处理形态。

读出文章中转换、承接、对比的变化,对于表现文本的情感脉络,

有着极大的价值意义。比如《为人民服务》中有这样的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同样的一个“死”,读音一样,意思相同,但因为所在语境不同,所透露的情感色彩是截然相反的。前一个“死”是褒义色彩,具有牺牲的含义,后一个“死”,是贬义色彩,带有翘辫子、见阎王的意味。所以,在朗读中,我们要主要通过把握节奏的变化,读出对前者的敬重、爱戴和对后者的憎恨、鄙视,来呈现情感的强烈对比。因此,朗读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变化朗读中的技法所在。

                文体:权衡体式,厘清基调

    当然,有感情朗读的最终旨归在于文体的形式,不同的文体所呈

现的朗读基调应是不同的态势。只有在具体的文本中深入研究主题思

想,权衡体式,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古诗词的音韵意境,经典

散文的情致悠扬,寓言故事的睿智深沉,等等,不同的文体形式必然

会呈现迥异的朗读技法。

    赵志祥老师在《景阳冈》的教学中,就采取了评书式朗读法:

    师: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味道,那叫韵味。读古典的章回小说,

要读出章回小说的味道,就是说书般的味道。……想不想听我读?

    师:现在,我们都是说书的。用你们的小手当惊堂木,读之前,

先拍一下。(师示范,生模仿拍桌子。)不要拍太重——疼!(生笑。

师再拍一次,头一抬,生模仿,众笑。)对呀!就是这样的,语调就

是这样的。(师范读:“那只大虫……”掌声。)                                                

    师:现在,跟我读!“那只大虫……”(领读两句)聪明的孩子,

一学就会!

这种名著最早是以评书的方式呈现的,在历史上,更是出现了很多说评艺人。因此,用这种评书式朗读,不仅契合了文体特点,让学生体验到别样的朗读形态,更借此感悟到古典小说的精髓和魅力。但评书式朗读,只是一种体验文本色彩的方式,并不能作为一种专业的朗读手段,在课堂上训练,加重学生负担。

    技法指导中的朗读教学,并不能机械地做静态分析,而要遵循学

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

只有契合文本,权衡语气,把握重点,突出变化,在感性跟理性相契

合的融通中,有感情朗读才会真正有所依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