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场与不在场

(2018-05-02 19:18:55)
分类: 教学日志

    在场与不在场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鲁林红  15922355188

 

习作是一种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言语行为。很多老师觉得作文课难上,难上的原因主要在于课堂的空间封闭性,缺少即时、生动的言语素材。学生在课堂上,以主体者的身份,将“在场”的体会通过文字传递出来。但因为学生尚处在个体的自我阶段,缺乏强烈的他人意识,很多作文条理不清、前后矛盾的问题比比皆是。他们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了一篇缺乏交际性的习作。因此,作文教学要从现实的“在场”角度去渗透、关联虚拟“不在场”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习作表达,培养学生的现实交际意识。

从“在场”的现实里,渗透“不在场”的情境,需要老师巧妙地建构。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习作课《月亮之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写故事的梗概。动笔之前,我们要来想一想,梗概应该怎么写?(关注第一条要求,引导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简单梳理。)

      微写作:写故事梗概,完善电影海报

     求:1.简要概括,理清基本情节。(时、地、人、事……)

        2.巧设悬念,激发观影期待。

 

 

 

 

 

 

 


师:好,下面我来根据同学们的提示口头说一个故事的梗概:月圆之夜,小男孩、爸爸、爷爷从海上到月亮上扫星星。你觉得未来观众买账不买账?

生:不买账。太僵硬了!

师:“僵硬”这个词你用得太精准了!你得把基本的情节讲清楚。你们觉得哪些是必须要写的?

生:大星星落在月亮上和小男孩把它变成无数个小星星是必须要写的。

生:我认为还要写一些他们清扫月亮的。

师:清扫月亮?

生:清扫星星。

师:可是,如果把电影的所有情节都写进去的话,你们就成了剧透了。人家坐在边上,他总是说:你看哦,这个人肯定会死。你看哦,这个人是坏蛋。看电影的心情一点都没有了,是不是?

生:是。

师:所以写海报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念!

生:巧设悬念,激发观影期待。

师:你觉得这部电影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故弄玄虚,或者一带而过,吊足人家胃口的?

生:星星掉下来的那一段。

生:大星星最后是什么样的不写。

师:呃,往天边一看,省略号,最后变成了月牙,不讲。

生:月亮升起的时候不告诉他们。

师:可能有些观众看不懂哦,怎么明明在海上,怎么忽然到了月亮上?有些东西,该要的还是要的。

生:他们是怎么到月亮上去的,到月亮上干了什么?

师:注意,可以把哪些东西藏起来呢?比方说,这部电影的最高潮。

生:小男孩把星星砸碎。

师:或者一些有趣的细节,还有大结局把它藏起来。总而言之,送给大家两个词语(课件出示:清清楚楚 隐隐约约)该清楚的要清清楚楚,比方说怎样上去的,月亮上有很多星星。有些地方要写得隐隐约约。这就考验大家了,第一次写海报,看看我们的同学怎样把这两点结合得很好。

 

会写故事梗概,是高年段的习作重点。但故事梗概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本压缩,而是需要从读者的视角,进行提炼和重组。张老师最大化地利用《月神》这个极具想象力的微电影,以“海报”的交际形式,引导学生如何去拟写故事梗概。从这个片段中,可以发现张老师如何将“在场”的学生与“不在场”未知观众关联起来:

一、构建“不在场”矛盾,产生错位。张老师让学生自由交流“你觉得哪些是必须要写清楚的?”学生都是从自身视角出发,将自己的所见所得和盘突出。这样全面地呈现情节,显然是没有把握“海报”这一交际文体的特点,从受众的角度来思考。其实“海报”只是一种宣传的手段,主要在于吸人眼球,引发观影的欲望。学生反馈的“面面俱到”,与“不在场”的未来观众渴望的看点,产生了认知错位。

二、回应“不在场”现状,提炼细节。若将“在场”的前因后果详尽告知,则成了寡淡无味的“剧透”。张老师反复从“不在场”的观众视角强调如何隐藏“剧情”、设置悬念。这种隐隐约约式的情节设置,从“海报”的语言特点出发,指向受众的期待心理,渗透了“不在场”的他人意识。

清清楚楚的基本情节,隐隐约约的故事悬念,是电影“海报”的语言特点。只有紧紧围绕读者视角,从“在场”的亲历体验者,关联到“不在场”的未知他人,习作表达的自我封闭状态才会被打开、延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