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反思

(2015-01-05 08:50:19)
标签:

教育

气候特征

学生

高考题

农业生产

分类: 教学反思

《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反思

棠湖中学  杨海波

    2014年5月16日,我参加了在艺体中学进行的“双流县高中地理新秀杯大赛”。这次参赛题目是“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教研员又睿智的把这题目拆分成“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四个子题目。我们八位老师任意抽取一个,我抽到的就是“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与双中彭世君姐姐同题。这一次比赛,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将从形成这节课的每一环节逐步反思。

一、题目解读与课题确定

“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一题目,是课程标准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区域地理相结合的一综合性题目。“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则是上一题目的子题目。在这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

 “气候特征”——这很好理解,主要包括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

 “当地”——就是要以某个具体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该特征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经济活动”——就是指区域三大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旅游、餐饮、银行等内容。

这些经济活动,或多或少的都将受到气候的影响。例如风向将影响工业、城市的布局;气象灾害将影响道路选线和水运条件;气候现象、气象景观又会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那么,在这众多的影响对象中选择哪一个呢?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高考的常考点在哪里,二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这两个方面无疑都指向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并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最深刻、最全面的。所以我选择的课题就是“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为什么在我的学案标题中又没有 “当地”这关键词呢?因为用“当地”就意味着将以一区域为例,如以中国为例,则我国气候类型太过复杂,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又不仅是气候,并且一节课也讲不完,讲不透。取任何一区域为例,都将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不好以某具体区域为例,而把本节课设计成以高考题为载体,以知识复习归纳提升为主线,以形成答题思路为目的的复习课。

    反思:自认为在题目确定时,较巧妙回避了一节课的时间难讲清楚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影响这两大内容的矛盾。

    二、学习目标的形成

既然本节课的课题设计为“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只有两部分,即为“气候特征”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那么,这两部分又该从哪些角度来掌握呢?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气候特征”常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是据图(表)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如果选择前一方面进行教学,就将要对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等气候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又是一巨大的内容,一节课搞不定。所以只能选择“据图(表)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而对这一考点的学习,是重在思路的学习,分析思路的形成成为关键。故确定的第一条学习目标为:

通过案例学习,归纳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一知识在高考中也是常考点,但高考中问题的设计与之有差异,高考题中常设计为“简述某地某种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的气候条件”。这两者是不同的,前者的答案表达形式应为“气候特征+影响”,后者只需要答出有利或不利的“气候特征”。高考中为什么不把问题设计成“某地的气候对某种农业生产的影响”呢?因为每一气候特征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只能通过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例如: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是因为白天温度高,植物的光合作用速度快,生成的有机质多;夜晚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质少,故一天下来积累的有机质多。这个道理我们理科生明白,但文科生就不尽然了。涉及生物学知识太多,所以不设计这样的问题了。然而,设计为“简述某地某种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的气候条件”就不一样了,知识同样在考查,答案就简单多了。那么学生又该怎样来学这一知识呢?只需要让学生知道回答要点和常见的描述语言就行了。故确定的第二条学习目标为:

通过例题演练,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形成答题模式。

反思:这两条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在收集并查阅了大量的高考题以后而确定的。在学习目标的表述时,注意到学生是行为动词主体和行为动词表述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主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两方面。在知识的特点上:“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这部分重在掌握归纳的方法和结论;“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只需要学生运用结论。在学生的学习状况方面,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兴奋段是前25分钟左右,所以重要知识都要在这短时间完成。为把两个重要知识点放在课中时段,“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这部分采用归纳法;“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这部分采用演绎法。

四、创境设问的选择

用两道与知识点对应的高考设问引入,直奔主题。让学生知道高考就是这样考的,然后在课中再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掉,形成前后呼应,使课堂显得更加完整。

反思:这样引入有优点,也有不足。不足就是,到一个陌生学校的陌生班级上课,应多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好让学生课上更好的配合。而以高考题引入,则显得过于理性。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很给力,说明艺体校的老师把学生培养的很到位。

五、互动解疑的设计

“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这部分用归纳法。归纳法就要给学生搭好桥梁,桥梁的搭建分三步。

第一步:填写学过的、简单的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这两种气候特征有年变化小的特点(学生一般都填得起)。让学生知道气候特征冲气温和降水两反面分析。

第二步:再给出亚热带季风气候,让学生描述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都有较大的季节变化)。这里主要让学生明白要分季节描述。

第三步:接着再现引入时的高考题,让学生运用分析思路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时会出现要点不全和要点错误的现象。这里应采取学生互评、教师引导、最后完善。

最后,在完善高考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气候特征的分析要点。

反思:在完成第三步的时候,给学生暴露错误的时间显少,学生错误暴露不够。教师引导痕迹太重,学生间的碰撞少了点。此处,教师放手不够。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这部分采用演绎法。使用演绎法,教师就要把要点给学生讲清楚,然学生运用,在运用中掌握知识。这里分两步。

第一步:清晰的讲解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并让学生记录常用的描述语言。

第二步:让学生运用要点去分析三道高考题。

反思:优点是设计合理;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二是给学生讨论时间显少。

中间过渡的处理,我认为是经典之笔(呵呵,自我表扬下)。用中国的温度带图,比较南方与东北地区的熟制,得出热量对农业有影响;同图上比较东北小麦种植业和内蒙畜牧业的差异,得出降水对农业有影响;再呈现新疆的特色水果,得出光照对农业有影响。用图形象、生动、有效,这样顺利开启下一段知识。

练习完成后,再次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最后,快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完成教学。

课堂反思:本节课的败笔主要有三处。一是时间掌控不到位,时间放手不够(主要是学生练习后的展示时间、评价时间较少)。这说明自己还不够成熟,缺少教育机智。现在回想,在当时情况下可有两种处理方式(让学生背知识要点或让学生整理并展示课堂笔记)。二是没有板书,但窃以为对学习效果影响不大。三是教师激励性评价较少。

赛课反思:对赛课要求阅读不够仔细。以致出现开赛前40分钟赶写教学设计一幕。教学设计由于时间匆忙,过于草率、粗糙,让方家见笑了。

以上则为我这次赛课的一点体会,刘老师本要求反思大于600字,回头一看,大大超标。虽已超标,然将文字记录于此,聊以自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