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反思
(2015-01-05 08:50:19)
标签:
教育气候特征学生高考题农业生产 |
分类: 教学反思 |
《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反思
棠湖中学 杨海波
一、题目解读与课题确定
“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一题目,是课程标准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区域地理相结合的一综合性题目。“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活动的影响”则是上一题目的子题目。在这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
①
②
③
这些经济活动,或多或少的都将受到气候的影响。例如风向将影响工业、城市的布局;气象灾害将影响道路选线和水运条件;气候现象、气象景观又会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那么,在这众多的影响对象中选择哪一个呢?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高考的常考点在哪里,二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这两个方面无疑都指向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并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最深刻、最全面的。所以我选择的课题就是“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为什么在我的学案标题中又没有
既然本节课的课题设计为“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只有两部分,即为“气候特征”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那么,这两部分又该从哪些角度来掌握呢?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气候特征”常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是据图(表)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如果选择前一方面进行教学,就将要对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等气候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又是一巨大的内容,一节课搞不定。所以只能选择“据图(表)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而对这一考点的学习,是重在思路的学习,分析思路的形成成为关键。故确定的第一条学习目标为:
通过案例学习,归纳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一知识在高考中也是常考点,但高考中问题的设计与之有差异,高考题中常设计为“简述某地某种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的气候条件”。这两者是不同的,前者的答案表达形式应为“气候特征+影响”,后者只需要答出有利或不利的“气候特征”。高考中为什么不把问题设计成“某地的气候对某种农业生产的影响”呢?因为每一气候特征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只能通过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例如: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是因为白天温度高,植物的光合作用速度快,生成的有机质多;夜晚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质少,故一天下来积累的有机质多。这个道理我们理科生明白,但文科生就不尽然了。涉及生物学知识太多,所以不设计这样的问题了。然而,设计为“简述某地某种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的气候条件”就不一样了,知识同样在考查,答案就简单多了。那么学生又该怎样来学这一知识呢?只需要让学生知道回答要点和常见的描述语言就行了。故确定的第二条学习目标为:
通过例题演练,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形成答题模式。
反思:这两条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在收集并查阅了大量的高考题以后而确定的。在学习目标的表述时,注意到学生是行为动词主体和行为动词表述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主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两方面。在知识的特点上:“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这部分重在掌握归纳的方法和结论;“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只需要学生运用结论。在学生的学习状况方面,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兴奋段是前25分钟左右,所以重要知识都要在这短时间完成。为把两个重要知识点放在课中时段,“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这部分采用归纳法;“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这部分采用演绎法。
四、创境设问的选择
用两道与知识点对应的高考设问引入,直奔主题。让学生知道高考就是这样考的,然后在课中再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掉,形成前后呼应,使课堂显得更加完整。
反思:这样引入有优点,也有不足。不足就是,到一个陌生学校的陌生班级上课,应多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好让学生课上更好的配合。而以高考题引入,则显得过于理性。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很给力,说明艺体校的老师把学生培养的很到位。
五、互动解疑的设计
“气候特征的描述思路”这部分用归纳法。归纳法就要给学生搭好桥梁,桥梁的搭建分三步。
第一步:填写学过的、简单的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这两种气候特征有年变化小的特点(学生一般都填得起)。让学生知道气候特征冲气温和降水两反面分析。
第二步:再给出亚热带季风气候,让学生描述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都有较大的季节变化)。这里主要让学生明白要分季节描述。
第三步:接着再现引入时的高考题,让学生运用分析思路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时会出现要点不全和要点错误的现象。这里应采取学生互评、教师引导、最后完善。
最后,在完善高考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气候特征的分析要点。
反思:在完成第三步的时候,给学生暴露错误的时间显少,学生错误暴露不够。教师引导痕迹太重,学生间的碰撞少了点。此处,教师放手不够。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这部分采用演绎法。使用演绎法,教师就要把要点给学生讲清楚,然学生运用,在运用中掌握知识。这里分两步。
第一步:清晰的讲解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并让学生记录常用的描述语言。
第二步:让学生运用要点去分析三道高考题。
反思:优点是设计合理;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二是给学生讨论时间显少。
中间过渡的处理,我认为是经典之笔(呵呵,自我表扬下)。用中国的温度带图,比较南方与东北地区的熟制,得出热量对农业有影响;同图上比较东北小麦种植业和内蒙畜牧业的差异,得出降水对农业有影响;再呈现新疆的特色水果,得出光照对农业有影响。用图形象、生动、有效,这样顺利开启下一段知识。
练习完成后,再次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最后,快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完成教学。
课堂反思:本节课的败笔主要有三处。一是时间掌控不到位,时间放手不够(主要是学生练习后的展示时间、评价时间较少)。这说明自己还不够成熟,缺少教育机智。现在回想,在当时情况下可有两种处理方式(让学生背知识要点或让学生整理并展示课堂笔记)。二是没有板书,但窃以为对学习效果影响不大。三是教师激励性评价较少。
赛课反思:对赛课要求阅读不够仔细。以致出现开赛前40分钟赶写教学设计一幕。教学设计由于时间匆忙,过于草率、粗糙,让方家见笑了。
以上则为我这次赛课的一点体会,刘老师本要求反思大于600字,回头一看,大大超标。虽已超标,然将文字记录于此,聊以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