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吟唱特点
(2015-04-27 16:24:18)
标签:
文化洛阳吟诵学会吟诵 |
中国古典诗词吟唱特点
“吟唱”,顾名思义,半吟半唱,一听来易懂。二情绪缓急短长抑扬,因人而灵活,可不受节拍限制,故多散板。这就是与歌曲不同之处,诗词吟唱不可视为歌唱,它自有规律。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古诗词是可以吟唱的。所谓吟,就是诵读,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节奏性极强的诵读。所谓唱,按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的解释,是依照乐律发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歌唱。看来,吟和唱是有区别的。可以用乐谱记录其声,则为唱;无法用乐谱记录,则为吟。但吟和唱又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有联系的。吟是没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吟。有时候还可以吟中有唱,唱中有吟。二者合二而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古诗词不但都可以吟,而且很多还可以唱。如乐府诗都可入乐演唱,词在古代就是用来演唱的歌词。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样吟唱诗词我们知之甚少。所以现代人吟唱诗词,显然无法做到和古人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吟唱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与发展。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在高声朗读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我认为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这也是唱诗的原则。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字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使得语言具有了声调,调形的变化形成了歌唱一般韵律,与诗句的文义、词采、思想意境、情绪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道:“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以唐诗为例,诗的平仄格式与律句节奏构成了吟诵的基本部分,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也就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式。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在《康熙字典等韵》中载有《分四声法》的歌诀,说明了“平、上、去、入”四声调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一般来说,一句诗,因为一三五有时可平可仄,故一、三、五单字音调比双字音调常变,即使平仄同而字音清浊抑扬不同,其音也需微调。词调大多以仄调为主,进行变化。
吟唱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字正腔圆。无论是用普通话还是用地方方言吟唱,都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明朗。从古至今,歌唱的咬字归韵一直被大家所强调。宋代张炎在《讴曲旨要》中说:“腔平字侧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字少声多难过去,助以余音始绕梁。”认为字腔必须统一,做到字正腔圆。古诗词一般篇幅不长,但蕴含意义丰富深刻。文人作诗极其讲究对仗押韵,我们在吟唱时更要注意吐字发音,清楚地表达诗中之意。这一点做好,声音自然有力度、有内涵,且不论音量如何,都能够使观众全面的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吟唱古典诗词还要唱出诗词中的内涵韵味。每首诗因诗人的风格、表现内容不同都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在吟唱时就要准备把握诗人的写作背景唱出诗词中的内涵韵味,唱得饱含深情以打动听者。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地上霜、举头、低头”,一系列景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月夜独自在异乡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吟唱这首诗时就要把握好这种景与情的融合,通过歌曲和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和这种思乡的感情。
吟唱古诗词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吟唱古诗词时要把握诗词的内涵,表现诗词的意境,通过吟唱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韵味美感。